连接好WIFI,低头刷手机,这像是在形容你,其实也是新媒介时代下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被多样的媒介产品所包围,屏幕上接收着各种媒介信息,社交平台中媒介观点层出不穷……怎样在日新月异的媒介环境中舒服地做真实的自己?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课程是专门针对非传媒专业的大学生开设,并根据大学生在各类媒体中的使用问题、特点、习惯和需求,设置了三大板块九个篇章70个小节,引领大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辨明方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运用使用好媒介资源,培养兼具胸怀天下视野宽阔、自我净化玩转媒介、探索精深为我所用等素养于一体的新时代大学生。
本课程第一模块为会听会看会感受,主要从大学生的视野视觉的角度介绍了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媒介以及媒介素养的类型,引导大学生树立媒介意识,素养意识和提升媒介选择能力的个人战略;本课程第二模块为会思会想会理解,从素质素养的角度介绍了媒介传播的效果、媒介中的甄别和媒介信息的搜索等,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评判能力,甄别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最后一个模块为会评会写会创作,这个模块从能力技能的角度讲授了媒介观点表达、产品生产和媒介传播等中的责任和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传播能力和创作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即使是非传媒专业的大学生也能够在短时间内知悉和理解各类媒介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了解对大学生而言基础且实用的媒介素养知识,全面升级媒介体验感;能够在媒介中理性甄别信息,学会在多彩的媒介工具里穿梭自如,精准定位有效信息、优化信息自主管理,置身于纷杂无序的数据流而泰然处之、有的放矢;能够面对形形色色的媒介信息、影响力不一的新闻事件,以更专业更敏锐的眼光,对其理性看待与正确地使用、生产和传播媒介产品,内容积极,目标正向且方式合规;能够驾驭媒介并且在学习活动中利用媒介提升自我,敢于在媒介平台发声亮相,用得体有力的媒介语言参与观点表达、实现思维碰撞;能够进一步的创作、传播能力拓展,媒介产品尤其是常见的校园新闻报道创作也能尝试入手,玩转各路媒介平台,建立微信个人公众号不再是空想。
媒介素养提升之旅,就等你了,快上车!畅游媒介世界,提升媒介素养的知识“武装”,学会选择、识别、表达、传播,在新媒介时代给自己多一分高品质生活的底气!
1.知悉和理解各类媒介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能够辨识媒介讯息并基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大学生如何从媒介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社会素养和人文素养。
3.掌握媒介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能力,形成在媒介中辨别、使用和传播的正确的行为习惯。
4.能够驾驭媒介并且在学习活动中利用媒介提升自我,具备从媒介中发现探索知识的能力,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1.高萍:《当代媒介素养十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4
2.黄宏:《媒介素养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
3.王天德:《大学生媒介素养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4
4.李希光:《谁蒙上了你的眼睛》,法律出版社,2013.8
5.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0
6.南长森、屈雅丽:《媒介素养教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7.5
7.陈作平:《媒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
8.斯坦利∙J∙巴兰:《大众传播概论:媒介素养与文化(第8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5
9.张爱秀、郭岩然:《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3.3
Q : 这个课程适合什么人选修?
A : 本课程适合非传媒专业的所有社会人士选修,最适合在校大学生。
Q : 课程内容难易度如何?
A : 本课程是面向非传媒专业的同学,所以课程内容相对不难。
Q : 这个课程成绩如何计算?
A : 为了节约大家的时间,本次课程9章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分三次发布,选修者需要完成三个模块的单元测验和最后期末考试即可完成,三次单元测验占50%,期末考试占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