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命运是人类文明的风向标,也是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人生课题。对女性的关怀是当代社会热点,也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亮点和题材源泉,从其中不仅能看出作家和作品的特点,也能折射出时代观念的变迁。这门课以女性形象和性别意识的塑造为主线,贯通东西方外国文学,分析从荷马史诗、口头文学,到经典作家、新锐作家的代表作;既探讨文学史上典型的女性形象,也剖析形象背后的女性观和女性心理,力图展现文学中丰富的女性博物馆。
课程共28讲,每一讲专讲一部或几部作品,重点在于:1.从性别角度重新解读外国文学经典,独特视角提升文学品位与艺术修养。2.剖析具体作品、典型人物,深入语境探究女性意识的细节与流变。3.跨文化视角阐释外国文学,以贯通式女性群像折射社会文化观念的演变。
通过学习这门课,你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外国文学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探悉她们的内在心理及其背后的社会观念;同时还会了解到我们习以为常的性别观念是如何被操纵、规训的。由此不仅能获得文学批评、文化研究领域更具纵深感的视角,还能穿越历史和文化的长河,洞悉世间百态,提升审美趣味,获得人生启迪。
1. 通过文本细读和典型形象解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
2. 深入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引导学生体察女性观念的复杂背景。
3. 重读文学经典,启迪现实人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l 郑克鲁、蒋承勇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l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
l 【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宋素凤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l 【美】朱迪斯·巴特勒:《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李钧鹏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l 【美】S.M.吉尔伯特 / [美] 苏珊·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杨莉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