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外初等教育的发展脉络、各国初等教育制度的沿革以及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初等教育的影响为目标。课程分为外国初等教育和中国初等教育两个部分,涵盖古代、近代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外初等教育的历史轨迹,我国和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初等教育的历史背景、发展特点及其改革的动因。课程以教授、研讨、小组合作、习题等方式为主,同时,指导学生学会用历史学的观点和方法探讨今日中外初等教育现状,分析各国初等教育的特点,从而达到博古通今,把握我国初等教育现状,增强改革意识的目的。
本课程的特色和优势:
1. 有专业的授课经验。本课程在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已有8年的授课经验,课程比较成熟。针对以往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只能学习一般教育史的困境,本课程聚焦中外初等教育发展,特别是着重解释各个阶段的历史背景、各国初等教育的起因和特点、中外初等教育发展的共性和特性等等,不仅讲授各国的初教史,还以全球史观也就是横向的视角,同时观察我国与外国初等教育各自的优势和区别。
2. 有出色的授课团队。本课程除去惯例的讲授以外,还以问题提起的形式引导学生有思考、有深度的学习。讲授与讨论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大的历史背景与重要事件结合,形成经纬交叉的学习网,知识点和脉络比较清楚。特别是2018年在首都师范大学申请了在线课程,进行了部分章节的录课工作,如此,线上和线下也有了结合。录课过程中,由于有同学院其他初教史专家的加盟,增加了本课程的可观性和开放性,也带动了教学团队的建设。
3. 有专门的初教史教材。夏鹏翔、唐延延主编的《初等教育史》是我国第一部初教史教材,它解决了20年来我国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专门初教史教材的急需。它的出版是我国初等教育事业的重要贡献,也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可以很好地辅助本课程的学习。
1. 学生掌握“初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知识,包括重要事件、重要教育家等。
2. 学生理解近现代“初等教育发展”的起因、过程、效果以及对于今日初等教育的意义。
3. 学生把握中外“初等教育发展”的共性和个性,各国初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初等教育学(或教育学)、中外教育史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教材
夏鹏翔、唐延延主编:《初等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参考书目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吴洪成:《中国小学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钟文芳:《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赵祥麟:《外国现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