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阐明:①病因学(etiology),即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外因及其相互关系;②发病学(pathogenesis),即在病因作用下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和过程;③病理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即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之间的关系-临床病理联系;④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等。
病理学在医学中, 特别是在临床医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我们已经学过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是研究和探讨正常机体生理状态下的形态结构、机能及代谢的变化规律。病理学将研究疾病状态下的形态结构、机能代谢的改变,并回答这些改变与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体征、之间的关系,以及疾病的诊断、转归和结局等临床医学中的种种问题。因此,病理学确实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或“桥梁”的作用。
2、病理学诊断在医学诊断中具有权威性
病理诊断是通过观测器官的大体改变、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病变特征而做出的疾病诊断。因此它比临床上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做出的分析性诊断以及利用各种影像所做出的诊断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国外将病理医生称之为“doctor’s doctor”。
3、病理学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
现代病理学吸收了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最新成果,使病理学的观察从器官、细胞水平,深入到亚细胞、蛋白表达及基因的改变。临床医学中一些症状、体征的解释,新病种的发现和预防,敏感药物的筛选,新药物的研制和毒副作用等都离不开病理学方面的鉴定和解释。
由此可见,认识病理学,学习病理学知识,必将对医学生的学习和培养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1、知识目标
以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中心,使学生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认识疾病的本质。
2、能力目标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释临床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刺激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医学前沿、引导其从小事入手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3、素质目标
在授课中引入临床病例,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授课中加入思政元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努力使其成为医德高尚、服务人民的卓越医学人才。
组织胚胎学、系统解剖学、医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主要参考书目
1.王恩华.《病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2.段惠君, 朱德荣.《现代医学实验技术》.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3. 李玉林.《病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4. 陈杰. 《病理学(八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