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这门课程主要利用心理文化学的理论方法,解析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模式,阐释中国人的行为原理,为现代中国人分析自身的心理和行为提供方法和工具,解决在世界快速变化中,人们对于自身行为、价值观无所适从的问题。课程内容涉及了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人际关系、文化冲突、跨文化交流等方面,通过日常生活常见的例子,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解读影响中国人行为背后的文化因素,解码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它不只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海外华人,对于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可称为中国人的“幸福课”。
教学目标
1.洞悉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2.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解决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烦恼问题。
3.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安身立命之道,解决的心灵上的幸福。
课程特色
1.心理文化学的应用篇,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透彻分析。
2.认识中国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文化进化的方向。
3.授课方式借鉴中国传统说书的形式,生动有趣,睿智幽默。
《华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课程采用心理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海内外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行为模式进行考察。其中强调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对华人群体行为的模塑或影响。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了解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与文明的基础上,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华人行为的内在机理,从而更深刻地反思我们自身的文化与传统,并进而对人的存在本身有更科学、更理性的认知。
《华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课程主要讲授中华文化传统对华人的聚集模式、交往模式、情感控制机制、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具体化到当下社会的具体现实问题,从文化和心理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解读。由于心理文化学是一种对大规模文明社会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问,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以及集成体系的分析路径,在对华人社会进行分析的同时,我们也将适当地介入美国、印度的相关内容加以对比,以期学生获得一种认识异文化的创新性视角和包容性心态,并在他者的映射中更好地认识自我。
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了解和认知。
阅读过一些儒家经典。
有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现象的基本能力。
尚会鹏:《心理文化学要义: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许烺光:《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1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法]路易·杜蒙著,许烺光译:《阶序人: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晏榕译:《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
[美]雅克·巴尔赞著,林华译:《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