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红楼梦〉的空间艺术》不谈小说的风月情事,重点讲授视觉文化的建筑空间与嗅觉文化的香气空间在小说中的艺术表达和思想文化价值。跟曹雪芹学建筑,辨《红楼梦》香气韵调。讲红楼看建筑,游览大观园;爱红楼嗅香气,香飘园林世界,培养跨界比较的创新思维。不学你就亏大了哟!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由清代作家曹雪芹著,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小说。《〈红楼梦〉的空间艺术》由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世君主讲。本课程不讲《红楼梦》的风月情事,重点讲授视觉文化的建筑空间与嗅觉文化的香气空间在小说中的艺术表达和思想文化价值。课程内容实现跨界整合,教学方法实现跨界比较,文本细读实现跨界研究,教学图片实现跨界采风,快乐学习培养跨界志趣,让思想飞翔。

讲红楼,看建筑,游览大观园。庭院建筑,人体比喻:嘴是大门,内脏四合院,肋骨围墙,脊椎中轴线;脚是台基,身子柱梁,头是大屋顶。天人合一,宇宙观念。建筑师用图说话,文学家用方位词说话,贾府建筑的空间图式都是用方位词建构的。方位观念,正房体制,曹雪芹用绝对方位词建构贾府四合院布局,相对方位词建构大观园布局。园林门是《红楼梦》串联情节的媒介。中国平房墙多,西方楼房窗多,不同的建筑风格决定了中国文学翻墙约会,西方文学爬窗约会的描写。

爱红楼,嗅香气,香飘园林世界。敬天礼神,鬼神无形,不食人间烟火。古人用香祭祀,以无渣的香气敬鬼神,以有渣的食物供自己。香烟笔直,扶摇直上,沟通人神的意识与心灵,实现人天对话。

嗅觉的香气是虚灵的,显示出空间层次的空白,以无形当有形,表现了嗅觉审美的“人-关系。香气空白与书法的布白、绘画的留白、舞台的虚景和建筑的空虚具有共同的视觉隐喻。香气空白,嗅觉审美,香气韵调,暗示性格。秦可卿房浊香调、王熙凤房辛香调、薛宝钗房凉香调、贾宝玉房醇香调、林黛玉房清香调。香气韵调有温度,蘅芜苑是凉森森的“冷”,表明薛宝钗是一个“0度美人”。潇湘馆是不冷不热的“温”,表明林黛玉是一个“25度美女”,怡红院是虫子闻香就扑的“暖”,表明贾宝玉是 37度暖男一枚”。

《红楼梦》的建筑空间和香气空间是空间叙事艺术的两个层次,建筑凝固着中华文化,香跳动着中华文化无形的脉搏。建筑是身体的形态,香气是身体的精气神。有了香气,建筑才有了生命的灵动。

本课程10章内容包括:《红楼梦》的建筑图景、方位观念、庭院叙事视点、园林场景叙事、门的叙事视角、门窗墙的空间分割与比较、《红楼梦》的香文化、香的祭祀文化、香气空白与香气韵调。

从红楼建筑看中国建筑,比较中西建筑风格;从红楼香气看中国香文化,比较中西香文化传统。幽默伴课程,翻转红楼看世界,跨界比较让你脑洞大开!

本课程的口号是:讲红楼,看建筑,游览大观园;爱红楼,嗅香气,香飘园林世界。培养跨界比较的创新思维!

授课目标

   MOOC本身是“互联网+”教育,本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师对《〈红楼梦〉的空间艺术》“互联网+”跨界比较的讲授,激发学生产生跨界融合的头脑风暴,打开视野,培养 “互联网+”跨界比较的创新思维。彰显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海内外传播中华文化。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本课程为通识课,不需预备知识。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张世君著《世界文化视域中的〈红楼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张世君著《〈红楼梦〉的空间叙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张世君著《明清小说评点叙事概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常见问题

概要

学习《〈红楼梦〉的空间艺术》的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课程名称的释义、空间艺术的内容,以及学习本课程的方式方法。怎样将复杂理论简单化,抽象论述具象化,文献知识普及化,素质教育趣味化,追溯历史图像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本课程是一门通识课,重点分析视觉文化的建筑空间与嗅觉文化的香气空间在《红楼梦》中的艺术表达和思想文化价值。课程内容实现跨界整合,教学方法实现跨界比较,文本细读实现跨界研究,教学图片实现跨界采风,快乐学习培养跨界志趣,让思想飞翔。

1. 何谓空间艺术?

根据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持续性,空间不断向外扩展的广延性,18世纪德国理论家莱辛用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划分艺术门类。他把音乐、文学归于时间艺术,把绘画、建筑、雕塑归于空间艺术。20世纪的理论将电影、戏剧表演归于视听艺术。

时间与空间是联属难分的,文学描写的时间艺术要依托空间的展现才能实现。例如 “大明终始”(《周易·乾卦》)描写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虚化的,在广袤的宇宙中无所物质形态的依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把太阳东升西落的虚化时间落在实体空间的建筑上,使时间空间化。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照了东墙照西墙,成为固定不变的先后次序。“序,东西墙也。”(《说文解字》)“东向而望,不见西墙”(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东墙西墙时见影”(唐·薛涛《赠杨蕴中》)。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有了依傍的物质形态建筑的墙。

在已有的文学研究和课堂教学中,分析和讲授时间叙事的内容非常多。本课程从空间角度重返小说本身,不谈《红楼梦》的风月情事,重点关注《红楼梦》的视觉空间和嗅觉空间的呈现方式和艺术特征。

《红楼梦》是中国庭院文学的典范,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宇宙观念,独具中国民族文化空间艺术特色和精神伦理特质。

2.《红楼梦》的空间艺术具体内容是什么?

本课程讲授的《红楼梦》的空间艺术,指视觉文化的建筑空间与嗅觉文化的香气空间。分析实体的建筑空间和虚化的香气空间在小说中的艺术表达和思想文化价值。

2.1 建筑空间内容

讲红楼,看建筑,游览大观园。庭院建筑,人体比喻:嘴是大门,内脏四合院,肋骨围墙,脊椎中轴线;脚是台基,身子柱梁,头是大屋顶。天人合一,宇宙观念。建筑师用图说话,文学家用方位词说话,贾府建筑的空间图式都是用方位词建构的。方位观念,正房体制,曹雪芹用绝对方位词建构贾府四合院布局,相对方位词建构大观园布局。园林门是《红楼梦》串联情节的媒介,120回书有116回书的开端结尾都是门或门的进出词语连接。中国平房墙多,西方楼房窗多,决定了中国文学翻墙约会,西方文学爬窗约会的描写。

2.2香气空间内容

爱红楼,嗅香气,香飘园林世界。敬天礼神,鬼神无形,不食人间烟火。古人用香祭祀,以无渣的香气敬鬼神,以有渣的食物供自己。香烟笔直,扶摇直上,沟通人神的意识与心灵,实现人天对话。西方祭祀是宗教文化的反映,主要在于歌颂上帝,纪念耶稣,以唱诗表达。中国钟楼与组群式平房建筑高度相一致,大钟置于方形台基或城阁上,中国人撞钟祈福立足大地,满足现实人生的需求。西方人撞钟置于高塔,通过钟乐和唱圣歌,赞美上帝向往天国,寄寓向上飞升的精神信仰。

嗅觉的香气是虚灵的,显示出空间层次的空白,以无形当有形,表现了嗅觉审美的人-香关系。香气空白与书法的布白、绘画的留白、舞台的虚景和建筑的空虚具有共同的视觉隐喻。香气空白,嗅觉审美,香气韵调,暗示性格。秦可卿房浊香调、王熙凤房辛香调、薛宝钗房凉香调、贾宝玉房醇香调、林黛玉房清香调。

2.3空间叙事艺术的两个层次

《红楼梦》的建筑空间与香气空间是空间叙事艺术的两个层次,建筑凝固着中华文化,香跳动着中华文化无形的脉搏。建筑是身体的形态,香气是身体的精气神。有了香气,建筑才有了生命的灵动。

本课程内容共10章,每章4节,共40节。10章内容包括:《红楼梦》的建筑图景、方位观念、庭院叙事视点、园林场景叙事、门的叙事视角、门窗墙的空间分割与比较、《红楼梦》的香文化、香的祭祀文化、香气空白与香气韵调。幽默伴课程,跨界比较让你脑洞大开!

  3.怎样理解本课程设计思想“互联网+”的跨界思维?

  本课程《〈红楼梦〉的空间艺术》的课程设计思想是跨界。在线开放课程本身是互联网+课程(Mooc)的远程教学。在建设 Mooc 的时候,还要体现与传统教学所不同的“互联网+”的思维。

  “互联网+”的本质可以说是跨界。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要实现“互联网+”的本质,也要建立跨界思维。

   3.1 课程内容实现跨界整合

  本课程打破传统教学局限在文学范围谈文学。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的跨界平台,重组和再造《红楼梦》的基础知识,建构互联网+跨界整合的知识体系。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本课程在跨界平台整合的知识有文学/建筑/绘画/戏剧/音乐/影视/气味/饮食/中医药/历史/考古/祭祀/宗教等。

  3.2 教学方法实现跨界比较

本课程采用跨界比较的方法讲授《红楼梦》的空间艺术,把《红楼梦》放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进行跨学科、跨文化、跨艺术的比较。从《红楼梦》碎片化的知识“点”,追溯《红楼梦》的空间描写与中国文化源流的“线”,辐射到横向的中华文化的“面”,联系到中西文化的“体”,进行古今中外文学与文化的比较分析。“点/线/面/体”,构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空间分析模式,在跨界比较的差异化中提出系统的原创观点。

3.3 文本细读实现跨界研究

文本(text) 即作品,它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本课程将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物质形态作品,都视为跨界文本。跨界文本的多样性,带来了本课程文本细读做跨界文本研究的丰富性。

本课程以文本为基础,在比较中细读,在细读中比较,坚持对《红楼梦》做细分研究与精密剖析,对感性的文学语言进行理性的量化统计。从文本细读的量化研究中提炼精华,获得新见解,在跨界文本的分析中提出新观点。比如依据在细读中的量化统计,提出建筑门是《红楼梦》串联情节的媒介,嗅觉香气建构了《红楼梦》的虚化空间。绝对方位词建构了贾府四合院的空间图式,表现出规整、对称、秩序;相对方位词建构了大观园布局,表现了自然、曲折、变化。

  3.4 教学图片实现跨界采风

  主讲教师将个人的摄影爱好用到教学采风中,背包出行走读世界,从国内到国外,边走边看边摄影。本课程使用教师自己拍摄的图片1400余张,占总图片的90%。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自创连环画式“分镜头”组图。帮助同学建立立体的空间观念,对同一对象有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课件做到原创性的图文并茂,多角度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

3.5 课程设计目标

MOOC本身是“互联网+”教育,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教师“互联网+”跨界比较的讲授,激发学生产生跨界联合的头脑风暴,打开视野,培养学生“互联网+”跨界联合与跨界比较的创新思维。彰显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海内外传播中华文化。树立《〈红楼梦〉的空间艺术》课程的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

3.6快乐学习培养跨界志趣,让思想飞翔

本课程将学术研究大众化,复杂理论简单化,抽象论述具象化,文献知识普及化,素质教育趣味化,追溯历史图像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在跨学科平台重新整合中外文学知识谱系,创新性解读经典文学文本《红楼梦》。任何层次的受众都会喜欢这门课,给普通受众带来智慧的提升,知识的享受和阅读的快乐;给研究型受众带来创新思维的提高,拓展视野,启发思考。

主讲教师主张在玩中学,从好玩中引发兴趣,从兴趣中培养志趣,在志趣中学会动手。志是学术理想,是锲而不舍深究问题的决心;趣是怀揣玩心,像把玩古董一样面对所研究的问题。无志趣难持久。动手是发扬中外古人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做事情。工匠精神有对抗机械化、同质化制造的含义,对于文学研究来说,要以工匠精神对抗千篇一律的传统思维通过个人独有的生存体验和知识结构,对文学经典作出独辟蹊径的挖掘和言说。唯匠心以成器。对文本细读的量化统计、摄影、组图、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和原创性作业,都是自己动手的表现。

快乐学习,培养跨界志趣,多一门知识,就多一重跨界欣赏的天地。师生结成学习共同体,翻转红楼看世界,共同把玩一场精密的跨界游戏,实现学习的深度交互与测量。让思想张开翅膀飞翔!

    本课程的口号是:讲红楼,看建筑,游览大观园;爱红楼,嗅香气,香飘园林世界。培养跨界比较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