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学》拟从自为(for itself)儿童和自在(in itself)儿童两个维度展开,自为儿童的主题是从作为过程的儿童角度探讨儿童社会化的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包涵: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以及传媒等;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体现在思维方式、身体塑造、道德良心、行为行动等方面;还包括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第二个维度的自在儿童,是指作为目的的儿童本身在儿童期或是说童年其所具有的独特特性,是在此阶段儿童所表现出的值得被认可、接纳和理解的特征。
通过《儿童社会学》的学习完成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社会学以及儿童社会学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结合自己和身边的儿童对儿童社会化有实际的理解;
3、情感目标:对儿童社会化有相应的同理心和理解力。
社会学、知识社会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法]菲力浦·阿利埃斯著.沈坚,朱晓罕译.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苏]M·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铃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三联书店,1988.郑薏苡. 儿童文学中榜样形象的塑造[J]. 教育评论,2006,(1):75-77.李鸿祥等. 论中国电影中儿童形象的意义[J]. 儿童电影研究: 2005,(3):94-98.
王友缘.变迁中的童年图景——乡村民众童年观念的社会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