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初步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本科一年级设计课是建筑学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是整体设计课程系列的起步和基础,对高年级分专业分方向培养专业设计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程以材料为归类(指代),以营造为脉络组织教学内容,突出了营造理念的根植,有助于树立起设计不仅是“画建筑”,更重要的是“造建筑”的正确设计思维逻辑。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建筑初步是一门很有趣味的课程,培养学生对于几种材料的认知和用这种材料造一个东西入手,实现学生从动手到动脑再到动手的过程,这一门课具有非常好工程类和艺术类的通识性;建筑初步又是一门启发学生思考的课程,学生所用的材料并不只是这种材料本身,它可以指代很多其他的现实当中的材料,而学生在动手创造的过程中,必然要系统的学习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设计学的诸多学科内涵、专业原理、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而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框架;建筑初步还是一门学习设计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手眼脑的互动中,在材料认知、形体创造、知识学习的交叉训练中,学生会跟老师一起夯实设计创新能力的基础,这个基础具有建筑大类专业知识的融汇交叉,有组织物质世界的创造能力,还有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核心理念

课程意义

从建筑类专业的本质而言,都是以空间为核心,是关于人和建造的活动。因此,对空间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文字与图面的认知与理解,更重要的是空间要被建造出来,空间的体验要拿建造来检验。建筑初步课程以材料为归类(指代),以营造为脉络组织教学内容,形成5种材料的营造板块:纸板造、聚苯造、木造、铁丝造、石膏造。课程将传统教学模式中识图制图、空间认知、佳作分析、模型训练等内容整合再现,且更有效的突出了营造理念的根植,有助于学生将二维的图纸设计与真实材料的建造相结合,特定材料的模型建造成为了推进设计的手段,使学生一开始就树立起设计不仅是“画建筑”,更重要的是“造建筑”的正确设计思维逻辑。

教学团队

课程学术总策划为北方工业大学贾东教授,教学团队由贾东教授、张勃教授、彭历副教授、潘明率副教授、杨鑫教授、白传栋副教授、蒋玲副教授、安平副教授、李道勇老师、秦柯老师、靳铭宇老师、李鑫老师、王彪老师、李旭老师共同组成。整体团队包括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获得者、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先进个人、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者、北方工业大学青年教学骨干教师、师德标兵和先进个人、北京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二等奖教师、各类国家级行业协会理事或委员、建筑类重要学术期刊编委、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北京市级跨世纪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青年英才、科技新星等长期参加一线教学的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及实践经验。

内容简介

课程将依托“材料”为抓手,以“营造”为主线进行教学组织。以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和构图规则,空间组织、体形塑造、结构与构造、工艺技术与材料表现的基本规律,设计手工表达方式与手段等为主体,有机结合形象生动的城市、建筑、园林赏析、历史理论基础、设计师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将传统的制图与模型制作训练为主的专业基础课拓展为专业认知、思维培养、能力训练与理论素养启蒙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初步掌握空间设计必须满足人们对空间的物质和精神方面不同需求的原则。初步掌握建筑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构图规则,初步掌握通过空间组织、体形塑造、结构与构造、工艺技术与材料等表现建筑艺术的基本规律。

2.初步对对城市空间、建筑环境具有一定认识,对人的尺度具有一定认识,了解设计创造的过程和方法。

3.掌握建筑设计手工表达方式,如徒手画、模型制作等,有能力根据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与手段,形象地表达设计意图和设计成果。

4.掌握空间构成和组织的基本能力,认知并运用不同材质表达的能力,对空间的设计和划分组织能力,掌握建筑设计过程的能力,对体形的塑造能力。

授课目标

1. 通过课题的学习及实践,树立“营造”概念,激发以建造为设计出发点的思维模式。掌握基本的空间语言、行为语言及环境语言。

2. 强化学生“造建筑”,而非单纯“画建筑”的观念,在实做中理解分析图示的意义与画法,并重点突出设计图纸与建造实体的对应关系,强调以“造”引导“绘”以“绘”推进“造”的互动训练,避免空想和为绘图而绘图的僵化学习模式,由内而外地提升图纸训练与建造训练的结合度。

3. 培养以材料认知为起点、以动手为先导的设计能力。研究其中的构造逻辑和营造手法。掌握基本技术手段、构造形式、结构关系及形成不同空间形式的可能性,在实做的过程中感受建筑营造的含义。

课程大纲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1、 贾东著. 建筑设计入门123.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贾东著. 中西建筑十五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 贾东主编,彭历、潘明率、杨鑫、王新征等著.建筑与文化.认知与营造系列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 贾东主编,彭历、潘明率、杨鑫、王新征等著.建筑设计.教学实录系列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