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各类高等院校生物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农、林、师范等院校的农学、林学、环境、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教育等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本课程起着联系植物学等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的枢纽作用。
植物生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植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在自身的遗传控制和外界环境影响下,植物体是如何通过“物质代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在一定的时空内,有序生长发育的规律。
为了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又能提高分析、综合、理论联系实际和辩证思维等能力,本课程在设计和内容安排上有以下特点:
1、视频教学简短、内容全面。试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基础内容。
2、思维导图和提问问题作业,让促进学生串联碎片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在线提供南京师范大学2017级徐什同学的思维导图作业作为示范,供同学们参考。
3、在线测试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与应用。
4、 课程提供了大量习题(是非、选择与思考题等)。这些习题源于多年来对各习题集、考研真题和中学生奥赛真题的整理与完善。
5、 大量与生产实践和学科发展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拓宽学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
6、 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素材供学生自学,旨在在教书的同时完成育人任务。
7、提供讨论版块进行生生与师生间的沟通,便于及时答疑解惑。
知识目标:系统掌握植物物质代谢、能量转换以及生长、发育、应答与适应等的基本概念与知识框架,了解前沿动态,并能将理论知识与农林生产实践相结合。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包括在线学习、总结反思、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科学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
素质目标:结合植物智慧、科学发展史、国人贡献、相关国策等,提高学生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人生态度和科学精神。
先修了植物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课程相关知识。
建议教材
《植物生理学》,王小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参考资料
1、 《植物生理学》,武维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
2、 《Plant Physiology》,Taiz & Zeiger主编,Sinauer Associates,Inc. 出版社,2006年版权;
3、 《Introduction to Plant Physiology》,Hopkins & Hüner主编,John Wiley - Sons Inc. 出版社,2004年版权。
4、 中国知网与web of science等上的相关论文
5、 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学会:http://aspb.org
6、 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http://www.cspp.cn/
Q : 什么人适合选择本课程?
A : 农学、林学、环境、植物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和生物教育等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
参与植物生理学相关的考研人员;
中学生物老师、 参与中学生物学竞赛的师生;
对植物生理学感兴趣的社会人员。
Q : 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A : 可以利用手机和电脑下载相关思维导图软件,例如mindline、mindmaster等,根据软件提示进行思维导图制作、以pdf格式导出等。
Q : 课程相关测试分几种类型?每种最多可以完成几次?最终课程成绩如何评定?
A : 测试分课堂测试、单元测验、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等几种类型。
课堂测试为判断题,不评分。其他均为选择题,均计入评分系统。
每次单元测试最多有三次机会,系统自动选择最高分保存。期中和期末测试均仅有一次机会。
最终课程成绩包含了单元测试(25%)、期中(20%)和期终测试(30%)、作业与互评
(15%)、讨论(10%)等部分。
Q : 作业互评如何把握评分尺度?
A :
“思维导图”作业评分要求:
序号 | 完成档次 | 评分 范围 |
1 | 不完成作业 | 0 |
2 | 只有教材章节的题目,没有深层次的内容。 | <60 |
3 | 严格按照教材章节内容,除各层次的标题,还有少量深层次内容,但没有自己理解的部分。 | 60-80 |
4 | 层次清晰,不仅展示了章节主要内容,更展示了重点、难点和自己的理解。 | 81-95 |
5 | 层次清晰、导图优美,不仅展示章节主要内容,展示了重点、难点和自己的理解,还展示了其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 96-100 |
“问题提问”作业评分要求:
序号 | 完成档次 | 评分 范围 |
1 | 不完成作业 | 0 |
2 | 所提问题均是教材或在线课程中提供的问题。 | <60 |
3 | 所提问题没有经过思考,可以从教材上很容易找到答案。 | 60-70 |
3 | 所提问题紧扣教材与基础内容,拓展度不是很够 | 70-85 |
4 | 不仅有紧扣教材与基础内容的问题,还有提出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 81-95 |
5 | 不仅有紧扣教材与基础内容的问题,提出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还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 | 96-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