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课程的课堂知识讲授、实验演示、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教学环节的实施,让学生在以下方面得到培养:
1.工程知识储备:能够运用高等数学解决物理问题,具备解决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相关 工程问题的物理基础。
2.分析问题能力:能够应用物理的基本原理,并借助数学手段识别、表达、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研究问题能力:通过学习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的典型实验,掌握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理解工程与社会的关系:全面学习普通物理学的发展进程,理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具体到工程和社会的关系。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5.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课程有关能源环境问题的学习和调研,深刻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能够正确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6.终身学习能力:物理学持续充满活力的发展,工程问题的不断创新,要求学习者必须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7.职业规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同时需要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教学环节的实施,让学生在以下方面得到培养:
(1)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抽象思维能力。学会模型、抽象的思维方法,会根据具体条件,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对研究对象作出合理的简化。
(3)自学能力。能独立地阅读教材、参考书及有关文献资料,并能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写出条理比较清楚的阅读笔记及小结。
(4)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碰到问题后,能较深入细致地分析问题的条件和实质,运用所学过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合适的方案。
(5)运算能力和判断正误的方法。会运用已掌握的数学工具,计算并估算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题。并能把典型数据结果在量级上加以比较,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主要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
程守洙、江之永编写的《普通物理学》(1-3册)(第五版),张三慧编写的《大学物理学》(第三版)
本课程不发放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