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美术考古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与中国古代文化融合在一起,遗留下来丰富的文化遗产——石窟寺、造像、壁画等等。让我们一起走向充满着神秘而静谧的佛陀世界,面对美轮美奂的造像、壁画、绘画,徜徉在美的世界,从考古学的视野,跨越时空,欣赏古典美;触摸美的脉搏,感知佛陀的智慧。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佛教美术考古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该课程是以有关佛教的遗迹与遗物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既属于考古学的分支,也属于宗教考古学的分支。既然称之为佛教美术考古,自然也是以有关佛教的遗迹与遗物为研究对象。就佛教美术考古的学科划分而言,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畴。佛教自汉代(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之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信仰,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关佛教的遗迹和遗物可以说枚不胜举,主要有寺庙、石窟寺、造像、壁画、绘画、经卷之类,都是佛教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佛教美术考古与佛教美术史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方法论和出发点的不同,佛教美术考古主要借助于考古类型学与地层学、年代学为出发点,对佛教遗迹和遗物进行研究。本课程承担的任务是通过佛教遗迹和遗物(主要有寺庙、石窟寺、造像、壁画、绘画、经卷之类)的研究,探究佛教及佛教美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承担的角色,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在对待外来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上所表现的包容态度,并从深层次的意识形态领域认识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社会发展状况。但还必须认识到,宗教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客观世界在人们的意识中的虚幻或歪曲的反映,也就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授课目标

本课程承担的任务是通过佛教遗迹和遗物(主要有寺庙、石窟寺、造像、壁画、绘画、经卷之类)的研究,探究佛教及佛教美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承担的角色,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在对待外来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上所表现的包容态度,并从深层次的意识形态领域认识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社会发展状况。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佛教美术考古的研究方法主要借助考古类型学与地层学、年代学等,对佛教的相关遗迹和遗物进行研究,总结其发展规律。佛教美术考古的调查与研究,不但必须掌握考古类型学和年代学的基本知识,而且必须掌握佛教的基本知识,甚至有关美术的基本常识和古建筑常识也应当掌握。只有这样,才具备研究这门学科的基本条件,或者说深入研究才有可能。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国家文物局教育处:《佛教石窟考古概要》,文物出版社,1993年。

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文物出版社,1994年。

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

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李凇:《陕西古代佛教美术》,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石窟系列图录《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克孜尔石窟》《龙门石窟》《永靖炳灵寺》等。

冉万里:《唐代长安地区佛教造像的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年。

李静杰:《石佛选粹》,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

李域铮:《陕西石刻艺术》,三秦出版社,1995年。

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