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是四川大学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创建、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课程由国家级教学名师顾宜教授于1998年开设,先后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四川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线上一流课程、省级线下一流课程,2023年认定为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自编“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课程负责人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赵长生教授担任,团队成员8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及副高级以上职称。团队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勇于实践,承担教育部、四川省和四川大学教学改革项目9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次、四川省教学成果奖4次,四川大学教学成果奖2次,发表教改论文多篇。课程团队成员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四川大学“德渥群芳”育人文化建设标兵团队、四川大学“未来教学名师奖”、四川大学课程思政榜样课程、教学质量优秀奖、青年骨干教师奖等。
课程注重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团队成员均处于科研一线,研究方向涉及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等,相继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完成多项技术成果转化。
课程面向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学二年级本科生开设,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共有48个学时,3个学分。课程MOOC于2019年上线,每年2期。课程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要素”出发,采用“集成化”模式,强调学习共性规律。课程坚持以学为中心,教学相长,秉持“讲一门课,不是讲一本书”的教学理念,注重创新与实践。课程已在材料类专业广泛推广,充分发挥了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为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材料制备/加工——组成/结构——性能——应用关系的一级学科整体概念,从原理上认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各种材料的基本属性,及其在材料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既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原理,又通晓某一类材料制备与加工,组成与结构、性能与应用系统知识的宽专业人才。
本课程作为本科材料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要求学习者具有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知识。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1)《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第三版),赵长生,顾宜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2)《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第五版),William D. Callister Jr.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