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由来已久又几经沉浮。早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国文科为高等学堂(大学预科)必修科和大学堂(本科)“随意科”(选修课)。1913年,民国教育部颁布《大学规程》,亦规定国文为预科必修课。1929年,民国教育部再次颁布《大学规程》,规定国文为“一年级学生共同必修科目”,其后大学国文逐渐演变成“大一国文”。1952年,国内高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偏面模仿前苏联教育体制,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程从此中断了近30年。1978年,南京大学率先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并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重编大学语文教材,此后,国内各高校也相继恢复大学语文教学。1996年,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要求,“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手段”。2006年,国务院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大学语文目前已经成为各高校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通过学习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使学生感知古今贤哲英雄和诗人作家深邃睿智的思想,崇高美好的节操,独树一帜的艺术才华,丰富的人文知识,从而传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尤其是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仁爱情怀和奋斗精神,养成健全的人格;二是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语言文字就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大学语文课程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以及自学阅读的良好习惯,从而为获取各种新知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三是具有审美性,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感悟优美的汉语言魅力,使学生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学与文化传统,提高其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感悟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从而提升人格品位。
1.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的学习,唤醒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学习母语的热情。
2.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文化上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中毕业程度的文史知识。
[1]余冠英选编,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
[4]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马茂元选编,楚辞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6]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7][汉]司马迁著,[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点校本二十四 史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3
[8]马茂元著,古诗十九首初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9]余冠英选编,乐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10]瞿蜕园选编,汉魏六朝赋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晋]陶渊明著,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
[12][南朝宋]刘义庆著,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3][晋]干宝、陶渊明著,李剑国辑,新辑搜神记,新辑搜神后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
[14][南朝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81
[15][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
[16]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唐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17][唐]王维著,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1997
[18][唐]李白著,郁贤皓选编, 李白选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9][唐]杜甫著,[清] 仇兆鳌注,杜诗详注, 北京:中华书局,1979
[20][唐]白居易著,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21][唐]李商隐著,刘学锴、余恕诚集解,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
[22]俞平伯选释,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3][后蜀]赵崇祚编,花间集,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24]唐圭璋笺注,宋词三百首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5][宋]苏轼著,陈迩东选编,苏轼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6][宋]辛弃疾著,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7][宋]李清照著,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8][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西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9][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校注,牡丹亭,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30][元]高明著,钱南扬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1][元]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2][明]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3][明]吴承恩著,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4][清]洪昇著,长生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5][清]孔尚任著,桃花扇,上海:中华书局,1965
[36][清]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 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7][清]吴敬梓著,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8][清]曹雪芹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9]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40]丁帆主编《大学语文》,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
[41]徐绍建主编《大学语文》,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
[42]陈洪主编《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
Q : 哪些人适合学习这门课?
A : 对母语感兴趣,热爱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想要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的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员均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