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产业经济学以理论经济学为基础,研究产业经济活动的条件及其形成因素,阐述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的一般规律,探讨制定产业战略、规划与政策的理论和方法,用于指导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运行和发展,实现资源在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有效配置,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本课程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关注产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产业经济理论知识解释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产业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将来能较好地适应产业管理工作。
《产业经济学》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探究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以讲好中国产业发展故事为载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心,培养具有强烈爱国爱疆情怀、靠得住、留得下、用得上的熟悉产业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思维的产业经济人才为目标。让学生能够结合中国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关注本土产业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能够利用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解释实践、指导实践。
课程目标1(思政方面的目标)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厚植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之情、砥砺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之志;以讲好中国产业故事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心,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课程目标2(专业知识目标):
知道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基础理论;关注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企业和企业家精神、数字经济、对外开放、产业转移、对口援疆、产业链供应链及产业安全等产业前沿问题。
课程目标3(专业能力目标):
准确把握和阐释党和国家在产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战略与政策,认识当前所面临的国内外产业经济问题,具备分析和辨别现实中的产业经济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关注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运用所学的产业经济理论知识解释和分析现实问题。
课程目标4(素质发展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运用所学知识洞悉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前沿问题,根据理论前沿与热点,学会寻找、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并理解其内容;通过对产业经济现象和规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转化形成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
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发展经济学》等相关课程。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1. 苏东水. 产业经济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郭克莎. 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3. 李大山. 区域产业结构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4. 毛健. 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政策选择. 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
5. 王俊豪. 产业经济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6. 杨治. 产业经济学导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7. 干春晖. 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 郑凯捷. 分工与产业结构发展.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9. 肖志兴. 产业经济学.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10. 芮明杰. 产业经济学.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1. 杨治. 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2. 石奇. 产业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3. 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修订第二版)[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