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是英语类专业语言学方向的基础课程,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属性和语言的内部层次,熟悉语言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主要语言学流派,为学生日后进一步深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既能借助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提升语言技能,又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解释语言现象,深化学生对语言的认识。 课程涉及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八章,主要介绍语言内部各层次,涉及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是本课程讲授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为后四章,主要是跨学科的语言学研究,涉及语言与认知、社会文化、文学、语言教学等。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理解、区分语言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理论,尝试梳理、分析概念及理论形成过程及原因,比较、评价相似概念及同源、异源理论,运用语言学知识及理论观察、分析、评价语言现象,为即将从事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及话语实践奠定知识体系基础,为进一步深造奠定理论基础。
带领学生了解语言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学科分支、研究领域、热点问题、学科前沿;掌握语言学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重要语言学家的思想、理论、主要贡献;提升对语言学的兴趣,提高对语言现象的敏感度和观察能力,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探索思考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过程中培养文化认知;在跨文化语言现象比较与反思过程中,深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借鉴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在探索与比较中西重要语言学家的思想、理论及重要贡献的过程中,培育学生国家情怀,强化学生将语言研究与社会发展、文明传承结合起来的意识,提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理论和文化传播能力,激励学生使命和担当意识,使学生在语言学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中形成较强的政治觉悟以及深厚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