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当今的中国是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认识和研究中国财政向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演变,首先要找准它的历史起点——中国传统财政制度、思想和文化状况。准确把握和总结历史上财政运行规律及规律背后隐藏的原因,以知古鉴今,少走弯路,为当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提供借鉴,这就是开设中国财税史课程的必要性。
本门课程的主题是从历史学视角,把握中国财税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归纳出财政运行对政治、经济、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藉此为当代我国正在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并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财政的理论阐述。
对财政的管理与整顿是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内容,举凡古今中外,财税问题历来都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是全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集中体现,牵一发而动全身。拟通过这门课程学习,达到以下目标:
●理解财税变革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改革之曲折艰辛、改革家的遭遇等也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归纳出中国财税在向近代、现代迈进的过程中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升对我国财税基本问题的理解,把握未来财税改革的取向。
●掌握财政税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同国家政权和人民的关系,并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及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提供经验借鉴。
●挖掘中国财税制度、思想、文化中的精髓,并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以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思想。
这门课的特色和亮点主要有二个:一个是运用财政学理论分析中国财政制度发展的历史,即财政学理论在中国历史上的实践,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一部中国财政税收发展的分析史,对历史上的财政现象作出财政学的解释,从而使中国财政史真正成为中国财政学理论的“源”。第二个是“通古今之变”的“通”和“变”。以中国财政收支制度和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为主线,描绘出中国财政从古代向近代、现代发展的脉络,并体现其转型的特点。藉通过这门课,知古鉴今,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财政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关系到治国安邦、强国富民的重大问题。通过认识和研究历史上财政运行的规律及规律背后隐藏的原因,着重培育学员的财政历史意识、专业素养和历史感,并与当今财政税收改革实践相结合,将历史智慧转化为其自身的思想资源和综合素质,加深对现实生活中财政税务现象的理解,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和人生智慧。
先修课程:《财政学》《税收学》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一、配套教材
周春英主编:《中国财税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二、参考文献
1.孙翊刚、王文素:《中国财政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周伯棣:《中国财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刘守刚:《中国财政史十六讲:基于财政政治学的历史重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4.刘尚希、傅志华:《中国改革开放的财政逻辑》(1978-2018),人民出版社,2018.
5.郑学檬:《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黄天华:《中国财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7.胡寄窗、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
8.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全十二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9.叶振鹏:《中国财政通史》(全十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