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MOOC四重身份
采访时间:2015年9月17日 10:00-11:30 采访嘉宾:北大计算机系李晓明教授 采访地点:北大计算机系李老师办公室
采访记者:中国大学MOOC特派记者祁梦真,以下简称中M君。
【采访人物背景介绍】
1、李晓明作为MOOC组织者:在北大除了是计算机系教授、北大校长助理外,还是MOOC工作组组长。
2、李晓明作为MOOC学习者:在edX上完整参与了康奈尔大学《Networks, Crowds, and Markets》课程的学习并获得MOOC证书。(看了很多门课,只有这一门学完并拿证书了)
3、李晓明作为MOOC教授者:在coursera上与另外两位老师共同开设了《人群与网络》MOOC课程。(第一批在coursera上上线的北大课程,同时也在探索翻转课堂及混合式教学等MOOC延伸出来的教学方法)
4、李晓明作为MOOC研究者:在多次峰会、论坛或受邀讲座及采访中都分享了自己对MOOC的实践和研究,不仅有对MOOC定义理解方面的研究,还有对MOOC之于高等教育角色的研究以及MOOC未来发展、应用的探究,甚至还有实作层面上MOOC视频或PPT制作方法的研究。
【正式采访问答整理】
接受采访时,李老师刚刚结束了一段关于MOOC的视频的录制,他说这次录制形式相较于以往高大上一些,但从说起到完成总共也就用了三天,他说,“一些老师认为做MOOC视频第一是很难的事,第二是很花钱的事,但在现在的技术水平下,这两个观点都不成立。就像我原来一直推广那种平民化的MOOC视频录制方式,我的新书《慕课》以及新课《慕课问道》里面都有讲这种方式,在一个小房间里就可以完成,而且现在即使录制得高大上一点,也没那么费劲。”
中M君:李老师好。通过您的微博及各种发言和文章来看,您一直对MOOC抱有乐观的看法。那么,在您组织、实践及研究MOOC的这两年多来,您认为当前MOOC在中国的发展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是否达到了您的预期?
李晓明:现在MOOC在中国在质量、规模和效益上还没有达到预期,但这两年多的时间来看,发展速度还挺快的。建课的速度,学习的人数的增加也都是比较快的,但目前这个量都还不够。不光中国不够,全世界都不够。如果说MOOC有什么理想的话,现在还离得远。即使是在北大,我在第一堂课上问同学谁知道MOOC,结果也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举手。
李晓明:一般来讲,MOOC既跟教育有关,同时又是互联网的事,而互联网的事要火起来一般是要指数增加的,过去这么些年,互联网出现很多事情,比如Facebook、Twitter,它们的用户量都是指数增加,两三年里从无到成千上万上亿。现在有一个认识,通过一些平台的分析,MOOC的用户量不是指数增加的,是线性增加的。 正如我的新课《慕课问道》里面所说,从搜索慕课的百度指数来看,可能刚开始还有点指数增加,后来就是线性增加了,这意味着新关心慕课的人数是稳定的。而且不止中国的百度指数是这个态势,国外的Google Trend也是这个态势。由于线性增加,所以两年三年用户数量不能一下子增加到千万,比如现在中国只有四五百万,达到千万会比较慢,但只要会稳定增加就是好事。
李晓明:而质量上,虽然现在有好几百门课,但真正大家都说好的课还不是很多,当规模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里面一定会有更多很好的。
李晓明:至于效益,MOOC现在发展规模还没到一定的量,与MOOC有关的公司、业界或者投资者要有耐心,不能总觉得怎么还没怎么怎样呢,如果带着很着急的预期的话,会失望的。
中M君:您认为是什么造成MOOC的发展规模还不够呢。现在很多人拿用户完成率低来诟病MOOC,您认为这是阻碍MOOC发展的因素吗?
李晓明:并不是。我觉得MOOC的形式天然就会造成用户完成率低的结果,这是它的天然属性,我不理解为什么会成为阻碍。从学习者的角度看,有的人根本就不在意完成,就是想看看,有的人看一半就可以,很多人也觉得照样有收获,比如我,我在慕课平台上看过十几门课了,但只有一门拿到证书。
(中M君整理补充:一般来讲用户完成率是用完成学习的人数除以报名学习的人数,而参与MOOC学习的人有很多的动机并非是拿证书或完成学习,他们可能只是为了某个知识点,同时MOOC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在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很多人都能接触到这个资源,所以很自然的公式中的分母就大一些。另外,MOOC毕竟不同于在大学有学分要求的课程,不是说你不完成这门课就无法毕业,所以它天然对学生的约束力没有大学线下课堂来得高,这是它本身自带的特征。)
中M君:您好像也说过,不应该关注完成率,而应该去看数量。是吗?
李晓明:恩,coursera的active learners(活跃学习者),这个统计也很好啊。
李晓明:我是这样想的。教育这件事天然就跟多方有关系,MOOC作为教育产品也同样构成了很多利益攸关方的博弈,比如学生、老师、学校、社会、公司5个方面,他们都会关心MOOC,关心我可以做什么。而且这五个方面相互之间是有冲突的,甚至其中一方所包含的人的需求都不一定一致。就拿学生来说,有的学生觉得我就愿意学点东西,希望对未来有好处;而有的同学觉得我学MOOC不光学点东西,我还想要一个说法,比如文凭、证书之类的。当一个人想要一个说法的时候,往往就希望用最少的力气得到一个明确的说法,而这个说法就要由另一个博弈方——学校来提供,这个跟学校的声誉有关,这时就有了冲突。
李晓明:现在有很大一股力量要推动学分互认,但我认为这个还太早。如果在MOOC还没有比较成熟、某些课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比较好的共同认可的时候,以某种行政手段强制进行学分互认,我认为会对教育质量有影响。一有学分,如果不能在低投入下保证质量,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利于社会的incentive(动机)。
中M君:也就是说行政力量不宜过早介入,要让MOOC自然发展一段时间?
李晓明:我就是这样想的。回过来说,为什么现在会有一股力量来推动学分互认呢?我觉得首先学习者有这个需求,你可以说它是从自我出发的,但我们从外面来看,我们真的希望对社会有好处,这个需求可能跟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致的,我们社会提供受教育的信号,但我们社会希望这个信号能名副其实,拿到这个东西之后能说明你真是学到什么东西,但我们以往做过的很多事情使这个信号越来越不名副其实,有个学校的校长说,我们发了很多真的假文凭,真的文凭指教育部网站能查出来,假指含金量是水分比较大的,我觉得我们发展MOOC不能再走这条路,走这条路我觉得MOOC的意义可能就要打问号。
中M君:也有一些人指出MOOC没有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即时交流,也没有集体在一个学习空间内学习、能看到别人学习状态的学习氛围,这是否也是MOOC的天然无法逾越的属性呢?
李晓明:对,这也是没法改变的天然属性,就是MOOC的特征。我觉得我们不能改变这种情况,也没法改变,改变了就不是MOOC的,我们只能在这种本身的情况下怎么把它做的尽量好。
中M君:还有人说MOOC的M,即massive,表示大规模,这与现在学生想要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相违背,个性化学习问题是否也是MOOC无法克服的天然属性呢?是否有可能实现既大规模又个性化?
李晓明: 我觉得大规模也可以个性化,技术上是可以提供某些支持的,包括做研究的也都在探究怎么实现个性化。平台也是,比如,Coursera平台为了满足每个学生学习节奏、学习时间等的不同,果断抛弃了自己的旧平台,上线了可以on demand(应需)的新课程平台,课程内容一次性全部上线,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学习,但与其他把课程资源也都一次性放上网的放养式网络课程不同,on demand课程还是会有每节课的deadline(截止日期)的,不同时间进入的学生可以设置不同的deadline。刚开始讲MOOC的时候,课程一周周往外放,大家齐步学习,这在当初是一个亮点,但有些人并不希望这样,每个人的学习节奏、学习速度可能不同。总之,个性化我觉得技术尽量支持,但技术怎样支持,但也抵不过两个人坐在一起面对面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