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M君】:跟以往的在线课程相比,MOOC有何不同和优势?
【王震亚】:从精品课程到共享式课程、视频公开课,我国的在线课程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史,MOOC跟以往在线课程相比,从字面上看,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我觉得它的核心不是online而是open,开放才是MOOC的最大优势。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开放,各式各样的MOOC课程百花齐放,从专业学习到技能培训,包罗万象。其次是教学形式的开放,之前很多在线课程只是把网站建好了,却缺少后期的维护,甚至有的课程一年只有几百几千点击量,而MOOC却能随时更新,加入新的环节,能够提供更加多样的教学服务形式。此外,MOOC的优势还体现在教与学的关系,老师和学生不再是单纯的从教到学的关系,而是可以有更多元化的可能。
需要补充的是,MOOC的教学形式仍在发展中,未来还会有更多教学服务形式出现,探索线上线下的结合,这些都是以往在线课程所欠缺的。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每个人可以真正做到随时随地的学习。
【中M君】:怎样理解MOOC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王震亚】:我曾对近几十年的教学关系做过一个梳理,早期的大学教育,师生间是单向的知识传授,我称之为teacher to students——从教到学;后来,教育界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就变成了teacher for students——有教有学,但以学为主,学生的需求得到关注,很多教学活动也开始围绕学生来展开; 当信息时代到来、特别是MOOC出现后,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重新学习的过程,教与学的关系发展到teacher with students——边教边学。
至于对大学的影响,我认为MOOC让大学变“大”了,这不只是指体量上,还指概念上。第一,MOOC能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不同高校的课程资源,打破了现有校园空间的限制;第二,MOOC让不同年龄的学员都有机会接触大学的课程,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了时间的限制;第三,我注意到中国大学MOOC上还有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践类课程,来自社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课程成为大学课程有益的补充。
【中M君】:MOOC的出现对老师来说有哪些挑战?老师在现代教育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王震亚】:古人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但今天我觉得传道授业解惑都过时了。首先,"道"是古代学者的门户之见的东西,所谓"传道"就是把正道的思想传递给学生,但在今天开放式学习的背景下,"道"的概念已经弱化了,"传道"的行为在今天可以转化为guide,即向导,今天老师将起到指引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找对方向。
其次,"授业"只是一种知识的单向传递,而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甚至还能自己产生新的知识,所以今天的"授业"我把它转化为co-learner,即共同学习者,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知识、创造知识。
最后,"解惑"可能是现代意义上老师最重要的职能,但实际上老师自己也有很多困惑,也无法解决所有学生的疑惑,所以今天的"解惑"我把它转化为advisor,即建议者,其实很多决定需要学生付出自己的理解,老师没办法代替他们完成。
【中M君】:MOOC相较于线下授课的优缺点?如何克服“走出了教室但失去了同学”的诟病?
【王震亚】:和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相比,MOOC最大的优点是它的开放性,而缺点也在于开放性,这里不是说过于开放,而是开放性不够,还没有足够多的学生和老师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我们开课的形式也还可以做得更加开放。
目前很多学生反应自己是班里唯一一个学MOOC的,感到很孤独,坚持不下去,这其实就是开放度不够的问题。未来理想的情况,一是更多的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有更多现实中的同学在MOOC中也做了同学;二是在线上开放更多的交流讨论方式,让学员之间在线上能有充分的互动,做到像线下同一个教室里的同学一样的关系,这种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有可能就会使得MOOC得到更好的发展。
具体到《人人爱设计》,我们有一个可能是最热闹的MOOC学习交流QQ群,经常举办各种活动,使课程学习不局限于课程本身。学员还自发开设了"人人爱设计"公众号,形成了一种长期的相对固定的学习社群关系。
【中M君】:您曾经提到过的“另一种教育”是种怎样的教育?MOOC在另一种教育中扮演何种角色?
【王震亚】:所谓另一种教育是和传统教育相对而言,人天生都是爱学习的,不然也不会一岁多就学会了走路,两岁左右就能掌握一门语言,之所以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那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我提“另一种教育”就是为了解决传统教育的问题。
跟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它说的可能就是网络教育;跟学校提供的共性教育相比,它就是个性教育;和现在孩子所接受大的被动化的、老师施加的教育相比,它就是主动的教育;跟现在的孩子所经历的不快的教育相比,它就是快乐的教育。
从这些解读来看,另一种教育可能是网络的、可能是个性的、可能是主动的、可能是快乐的,而这些特征恰恰是MOOC所能体现出来的特点。我用一句话概括MOOC所带来的价值——you can learn anything you want.
【中M君】:对于一些人唱衰MOOC,说它完成率低、体验差,您怎么看?如何看待MOOC的未来?
【王震亚】:首先,我一直认为完成率低不是坏事,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好事,因为这标志着让学生有的选择。比如我去图书馆或书店去看书,我拿起一本书就必须要看完吗,为什么不能就翻几页后把它放下去呢,开放式书架意味着我有更多选择权。就像超市替代了传统柜台的商店一样,这种把选择权交给用户意味着社会的进步,有助于个性化教育的实施。给学生选择权,让他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在这种不断试错中寻找自我。
至于体验差,我承认,但MOOC还是新生事物,而且体验也在不断改善,不能因为一时体验不够好就否定了MOOC整个的发展方向。
而说到未来,第一,MOOC会超过以往任何在线课程形式对社会、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但能不能超过传统教育这个我还不敢判断);第二,MOOC未来肯定会在体验上不断完善;第三,MOOC的未来将会形成线上线下的结合,而且会结合得更多、更广、更深。
【采访信息】2016年5月6日,就MOOC对大学教育的影响,MOOC的各种优缺点以及《人人爱设计》这门MOOC的设计理念及运营思路等问题,中M君电话采访了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王震亚老师。以下是访谈实录整理,以飨读者。
——【王震亚:怎样看待MOOC】——
【中M君】:跟以往的在线课程相比,MOOC有何不同和优势?
【王震亚】:从精品课程到共享式课程、视频公开课,我国的在线课程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史,MOOC跟以往在线课程相比,从字面上看,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我觉得它的核心不是online而是open,开放才是MOOC的最大优势。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开放,各式各样的mooc课程百花齐放,从专业学习到技能培训,包罗万象。其次是教学形式的开放,之前很多在线课程只是把网站建好了,却缺少后期的维护,甚至有的课程一年只有几百几千点击量,而mooc却能随时更新,加入新的环节,能够提供更加多样的教学服务形式。此外,mooc的优势还体现在教与学的关系,老师和学生不再是单纯的从教到学的关系,而是可以有更多元化的可能。
需要补充的是,MOOC的教学形式仍在发展中,未来还会有更多教学服务形式出现,探索线上线下的结合,这些都是以往在线课程所欠缺的。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每个人可以真正做到随时随地的学习。
【中M君】:怎样理解MOOC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王震亚】:我曾对近几十年的教学关系做过一个梳理,早期的大学教育,师生间是单向的知识传授,我称之为teacher to students——从教到学;后来,教育界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就变成了teacher for students——有教有学,但以学为主,学生的需求得到关注,很多教学活动也开始围绕学生来展开; 当信息时代到来、特别是MOOC出现后,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重新学习的过程,教与学的关系发展到teacher with students——边教边学。
至于对大学的影响,我认为MOOC让大学变“大”了,这不只是指体量上,还指概念上。第一,MOOC能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不同高校的课程资源,打破了现有校园空间的限制;第二,MOOC让不同年龄的学员都有机会接触大学的课程,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了时间的限制;第三,我注意到中国大学MOOC上还有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践类课程,来自社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课程成为大学课程有益的补充。
【中M君】:MOOC的出现对老师来说有哪些挑战?老师在现代教育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王震亚】:古人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但今天我觉得传道授业解惑都过时了。首先,"道"是古代学者的门户之见的东西,所谓"传道"就是把正道的思想传递给学生,但在今天开放式学习的背景下,"道"的概念已经弱化了,"传道"的行为在今天可以转化为guide,即向导,今天老师将起到指引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找对方向。
其次,"授业"只是一种知识的单向传递,而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甚至还能自己产生新的知识,所以今天的"授业"我把它转化为co-learner,即共同学习者,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知识、创造知识。
最后,"解惑"可能是现代意义上老师最重要的职能,但实际上老师自己也有很多困惑,也无法解决所有学生的疑惑,所以今天的"解惑"我把它转化为advisor,即建议者,其实很多决定需要学生付出自己的理解,老师没办法代替他们完成。
时代的发展需要老师对自己有新的定位,适应变化,老师要更加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位置,而不是说再把自己放到讲坛上高高在上。我觉得今天可能老师也需要走下讲台,也需要更多放下架子,甚至不把自己当老师,去了解学生的感受,去了解学生的需要,这可能也是一种新的要求。
【中M君】:MOOC相较于线下授课的优缺点?如何克服“走出了教室但失去了同学”的诟病?
【王震亚】:和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相比,MOOC最大的优点是它的开放性,而缺点也在于开放性,这里不是说过于开放,而是开放性不够,还没有足够多的学生和老师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我们开课的形式也还可以做得更加开放。
目前很多学生反应自己是班里唯一一个学MOOC的,感到很孤独,坚持不下去,这其实就是开放度不够的问题。未来理想的情况,一是更多的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有更多现实中的同学在MOOC中也做了同学;二是在线上开放更多的交流讨论方式,让学员之间在线上能有充分的互动,做到像线下同一个教室里的同学一样的关系,这种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有可能就会使得MOOC得到更好的发展。我曾经在一期课程公告里面说,“其实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就像你在大海中航行,突然看到一艘差不多的船,你内心就把它当做伙伴了。
具体到《人人爱设计》,我们有一个可能是最热闹的MOOC学习交流QQ群,经常举办各种活动,使课程学习不局限于课程本身。学员还自发开设了"人人爱设计"公众号,形成了一种长期的相对固定的学习社群关系。
【中M君】:对于一些人唱衰MOOC,说它完成率低、体验差,您怎么看?如何看待MOOC的未来?
【王震亚】:首先,我一直认为完成率低不是坏事,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好事,因为这标志着让学生有的选择。比如我去图书馆或书店去看书,我拿起一本书就必须要看完吗,为什么不能就翻几页后把它放下去呢,开放式书架意味着我有更多选择权。就像超市替代了传统柜台的商店一样,这种把选择权交给用户意味着社会的进步,有助于个性化教育的实施。给学生选择权,让他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在这种不断试错中寻找自我。
至于体验差,我承认,但MOOC还是新生事物,而且体验也在不断改善,不能因为一时体验不够好就否定了MOOC整个的发展方向。
而说到未来,第一,MOOC会超过以往任何在线课程形式对社会、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但能不能超过传统教育这个我还不敢判断);第二,MOOC未来肯定会在体验上不断完善;第三,MOOC的未来将会形成线上线下的结合,而且会结合得更多、更广、更深。
《人人爱设计(上)》已经结课,下半年还会重开、《人人爱设计(下)》也刚结课,也将在年底重开,欢迎大家届时报名,与有趣的人做同学哦~
【采访信息】2016年5月6日,就MOOC对大学教育的影响,MOOC的各种优缺点以及《人人爱设计》这门MOOC的设计理念及运营思路等问题,中M君电话采访了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王震亚老师。以下是访谈实录整理,以飨读者。
——【王震亚:遇见另一种教育】——
【中M君】:您曾经提到过的“另一种教育”是种怎样的教育?MOOC在另一种教育中扮演何种角色?
【王震亚】:所谓另一种教育是和传统教育相对而言,人天生都是爱学习的,不然也不会一岁就学会走路,两会就会一门语言,之所以后天在中小学或大学会产生厌学情绪,大多是传统教育出了问题。我提“另一种教育”就是为了解决传统教育的问题。
跟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它反映的就是网络教育;跟学校提供的共性教育相比,就是个性教育;和现在孩子所接受大的被动化的、老师施加的教育相比,就是主动的教育;跟现在的孩子所经历的不快乐的教育相比,就是快乐的教育。
这里详细说一下学校的共性教育。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一个老师面临很多学生,甚至我们的教材、教学大纲都是统一的,这种共性教育导致了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可能更加适应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因为工业化时代是把每个人当做社会中的一个零件,然后集体运作发挥出最大的力量,但在后工业时代,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有个性化的需求,有人性化的一面,这时就需要个性的教育。
从这些解读来看,另一种教育可能是网络的、可能是个性的、可能是主动的、可能是快乐的,而这些特征恰恰是MOOC反映出来的不一样的地方。一句话概括MOOC所带来的价值——you can learn anything you want. 这句话的关键是你要明确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这时你才能更好地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中M君】:但其实每个人想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还是蛮难的。
【王震亚】:对,所以我曾经在课程公告里也说过这样的话,“我没有办法改变你,但我希望通过这个课,你能重新发现自己,在你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小孩,只不过之前因为应试教育,这份好奇心被抹杀了,但我希望这门课能帮助你发现内心的自我,找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中M君】:说到素质教育或现代教育,美国很多年前提倡STEM教育,后来又加上了A,变成STEAM教育,就是要加强美国中小学阶段的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方面的教育,而近几年这些在国内也掀起风潮,也有一些创客比赛,那么像这种偏工业设计类的课程,是否有可能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MOOC是否有利于加速这种情况的出现?
【王震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其实在国外很多国家,中小学都会开设一些设计课程。回过头看中国,其实我们也有,在高中一年级有一门课叫《通用技术》,第一册就叫《技术与设计》,但是国内的大部分高中是不上这门课的,因为这个课高考里面不会考,所以很多高中会发这门课的课本,但不上这门课。
为什么不上这门课?我觉得可能跟教学环境有关系。刚才我提到了,可能因为高考不考,所以大家目标指向性比较明确;同时呢,也可能是因为师资,因为我们知道现在中小学里面教创新的老师,大部分是计算机背景的老师比较多,专业的设计类或创新类的教师还是蛮稀缺的,使得很多学校没有办法完成这样一门新课的高质量教学。这时候我觉得MOOC就来了,MOOC有希望去改善这种情况。
这里我讲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我的课程里面有很多学员,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有一个学员是重庆教科所的一个老师,他在重庆的一所高中开设了《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但他之前也是刚刚接触到这个领域,他不知道这个课程该怎么去教。然后,他听了我的课以后觉得受到很大启发,他把我课程上的一个案例(问题)拿出来给他们高一的学生去做,是关于一个门的搭扣的设计,拿到这个问题之后学生有很大兴趣做,也画了很多方案,尽管图画得不是很好,有些还很幼稚,但是他们真得迸发出了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创意。而且,最后有一个创意几乎跟国外获大奖的作品是一样的,当时重庆那个老师惊呆了,他给我发过来,我也惊呆了,其实我们的孩子,创造力或想象力并不逊色于成年人或国外的学生。
后来我就把这位老师发来的案例直接做成了上学期的期末考试试题。我觉得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多启发,MOOC的课程本身就起到了普适课程/素质课程的作用,也可能会对我们中小学的师资有所启发,有些老师可以通过MOOC接受到最新的信息,因为有些老师可能毕业很多年了,之前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已经无法适应今天时代的发展了,这时候MOOC的作用就显现了——它可以把最新的教学思想传递给这些老师,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我觉得在这方面MOOC的作用还会越来越大。
《人人爱设计(上)》已经结课,下半年还会重开、《人人爱设计(下)》也刚结课,也将在年底重开,欢迎大家届时报名,与有趣的人做同学哦~
【采访信息】2016年5月6日,就MOOC对大学教育的影响,MOOC的各种优缺点以及《人人爱设计》这门MOOC的设计理念及运营思路等问题,中M君电话采访了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王震亚老师。以下是访谈实录整理,以飨读者。
——【王震亚:关于《人人爱设计》①】——
【中M君】:既然您的主讲课程就是设计相关,那能否阐述一下您的《人人爱设计》课程“设计”体现了怎样的设计想法或理念?基于怎样的考虑?
【王震亚】:其实我前几年也做过在线课程的可用性方面的研究,这也是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如果说在这个课程中体现了我怎样的设计想法的话,我觉得更多的还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
比如,设计中我们经常会提到同理心。同理心是什么?在MOOC中,同理心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老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只有了解他们想要什么东西,或者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在哪里,这时才能让自己的课程更契合学生的需要。比如我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每个作业我都希望设计得更加好玩、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符合他们的需要,于是去年圣诞节我就布置了一个作业,叫“特别的礼物“,让学生去给一个人,可以是父母/同学或爱人,专门设计一份礼物,然后上传礼物的图片并附上自己设计身份礼物的想法。当时那个作业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在作业中也看到了很多很有趣的东西。比如有一个学化学的同学送朋友的一个礼物,是他在化学实验室里面做了一个结晶的东西,做成圣诞树的形状。
除了同理心,还有参与度,就是让学生全程参与。现在做设计跟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以往是工厂生产什么我们就用什么,但今天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也需要用户不断参与,所以在我的课程里面,有些东西我会征求学生的意见,我会问这个作业截止到什么时间合适等等。其实在开课之前,我也说过,我是新手,我是第一次开MOOC, 但我的学员里面有很多老手,有的在网上已经拿过20几个MOOC证书的,他们会说老师没关系,我们来帮你,他们来帮我设计各个节点,他们给我提各种建议,其实这种方式也是设计理念的体现。
【中M君】:有没有考虑何时第二次开课?关于第二次开课的设计, 与第一次会有什么不同吗?
【王震亚】:我平时在线下授课时,每年讲的同一门课的内容也都会有一定的更新,这点也会延续到《人人爱设计》上。具体到这门课来说,我之前跟很多同学说过,这门课课件只是内容的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是讨论,最后的三分之一是一些互动性的东西,就是你能不能通过这个平台认识更多的人、看到更多更好的资源。如果有些同学只看课件的话,他就只接收了三分之一的东西。
但即使是这三分之一,我第二次开课也会有不同。首先就是会加字幕,因为我说话比较快动作比较多,有些同学可能听不清我说了什么,所以第二次开课会全程加字幕;其次,我第一开课讲课的一些错误,这次也会尽量更正;再次,我还会上传一些课件的资料,之前有同学要我没给,我准备这次第二次开课给放出来。另外,除了《人人爱设计(上)》正课部分的七讲和《人人爱设计(下)》正课部分的八讲内容以外,我每学期都会上传一些番外视频,上学期上传了一个番外,这学期上传了五个番外,番外的比重在增加,这些都是跟课程内容相关或我认为对大家有帮助的东西,这些都会传给大家看;当然,第二次开课的作业肯定也会重新布置,有兴趣被我重新“虐”一遍的同学也可以再选一遍。
【中M君】:感觉老师为运营这门课付出了很多的,您平时是特意找时间来运营呢,还是自由分配时间呢?
【王震亚】:我有两个固定的时间节点,比如每周五晚上一定要上传每周的课程公告,提醒大家交作业,或者跟大家聊聊天,这已经形成惯例了;然后是最晚每个周日的晚上,我会把下周二要开放的课件的问题和作业重新审查一遍。这两个时间节点是固定的,但其他的时间是自由的,我没有给自己太多限制,同样也不会给学生限制。
另外,其实我不认为我付出的是劳动,就像昨天在朋友圈看到的爱迪生的一句话,“我其实不觉得自己在工作,我是在找到更多乐趣”,对我来讲也是这样,我不认为我在MOOC中付出了什么,反而是我觉得我收获了更多,我很乐于参与这个事情,感谢这门课程给我的东西。
【中M君】:现实中设计的趋势和潮流不断变化,如何保证MOOC不脱离于现实、不落后于时代?
【王震亚】:其实上面的问答中已经说了一些方法,包括课件的更新啊、番外的上传啊、讨论啊等等。
MOOC不脱离现实的关键还是要落到MOOC的开放性上。MOOC的开放性意味着在授课形式和授课内容上的更多的灵活性,这反应在方方面面:首先授课视频和更多的课外资料的组合形式是多样的,即使你的视频没办法做到实时更新(我很欣赏中国大学MOOC的一些老师在家里录课程,他们可以做到随时更新),至少课外资料或图形文本上可以做一些更新来进行新的组合;
第二,我希望将来有可能MOOC会组成一个课程群的形式。现在中国大学MOOC上有近千门的课程,但仍然有种各自为战的感觉,将来我们能不能做一些“微专业”或主干/分支课程的套餐,或者说做一些兴趣推荐(选了这些课之后推荐跟这些课程有关的课程),我觉得这种体验会增加。这是另一个维度上的灵活性的组合。
另外,除了课上和课外资料的组合,主干和分支课程的组合之外,有可能线上和线下是不是也可以结合呢。这样的结合一定能够更加灵活,然后跟现实的结合也会更多。
《人人爱设计(上)》已经结课,下半年还会重开、《人人爱设计(下)》也刚结课,也将在年底重开,欢迎大家届时报名,与有趣的人做同学哦~
【采访信息】2016年5月6日,就MOOC对大学教育的影响,MOOC的各种优缺点以及《人人爱设计》这门MOOC的设计理念及运营思路等问题,中M君电话采访了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王震亚老师。以下是访谈实录整理,以飨读者。
——【王震亚:关于《人人爱设计》②】——
【中M君】:说到与现实的结合,我留意到国外很多大学与工业设计相关的专业都会跟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很多项目或作业都是由企业出题,那么国内的工业设计,甚至《人人爱设计》这门课是否也有这样的与企业结合的尝试呢?
【王震亚】:大学与企业的结合这方面,确实国外比国内做得好。但国内就工业设计系而言,跟企业的结合也是蛮多的,因为本身工业设计就是一个应用性专业,需要把自己的课题跟实际结合,很多同学的毕业设计做的就是企业的课题。
回到《人人爱设计》这门课上,我现在有这样的一个计划,将来也许我会把平时的作业结合实际题目来做。比如现在有一些企业会做一些网上的创业大赛,那是不是可以把大赛搬到《人人爱设计》的平台上来做,通过我们来征集一些更好的作业或案例,对企业有所启发。这学期《人人爱设计(下)》的期末作业就是一个关于手机支架的设计,这本身来自于我写的一个专利,我直接把这个专利申请书抛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这个模板来改,设计自己的手机支架,如果他完成的好的话,自己也可以去申请专利。如果是有价值的,我们也可以帮他尝试和企业对接。
另外,我目前还在跟学生讨论,能否做暑期的线下工作坊。可能这样的活动对学生党来说食宿费、交通费都是问题,那么是否可以拉一些赞助,或者拉一些企业来提供实际课题,我们在工作坊中展开讨论进行解决等等。甚至将来,有没有可能以中国大学MOOC为平台来做一些设计比赛呐?但这些都需要我们有更大的影响力,不仅仅是这门课,更是MOOC本身,它需要在社会上有更广泛的认可,企业认为你能够对它有帮助,将来企业的项目跟MOOC的结合就会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但现在谈这样的事情还是有一点早,需要我们不断积累自己的影响力,同时也要我们更多地去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沟通交流。
【中M君】:《人人爱设计》这门课在中国大学MOOC上这么受欢迎,您认为是什么原因?有的学生说是老师的颜值,哈哈。
【王震亚】:没有,没有,我的原话是“我是这门课程最大的短板”。我一直认为我个人一定是课程本身的短板,包括我本身说话也比较快,讲课时手势也比较多,我本人在授课技巧上、演讲技巧上都有一定的短板。如果说课程受欢迎,我觉得可能是跟我对这门课的定位有关系。我定位的是设计是一种本能行为,而所谓的本能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每个人都与生俱来就获得的能力,这样的话,我是希望有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甚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程当中来。所以我想说,设计本身的魅力才是让这门课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
但其实我在讨论区也经常会看到一些批评意见,前两天就看到一个意见说,其实大家都是冲着课程的名字来的,我觉得确实有标题党的嫌疑,但我觉得我们课程的名字叫《人人爱设计》,也说明了我对课程的定位比较准,我们需要把不同的个人都调动起来,都参与其中,真正把设计当做本能来看待,而不是作为一个专业课,或者当做一个门槛很高的课来做,这样的话,才会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同。学生认同感高的话,他们对课程的参与度也就更高。
另外,我觉得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也是他们自己共同创造的,我曾经说过,爱学习的人不应该是孤独的。因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找到对于自己的一个新的认知,然后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就使得学生本人对这门课会觉得更加亲近, 我觉得这也许也是一点原因。
【中M君】:当然老师您自己在运营这门课时也使用了一些手法和方式的,有哪些方式您觉得是可以推荐给其他的MOOC老师的呢?
【王震亚】:我觉得作为老师来讲,自己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每门课、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不同的定位。我之前也有在课程公告中说,首先这门课不一定是useful或helpful,但我对这个课程定位,我觉得应该是nice ,我希望将来有人评价“老王”的课程,不一定是wonderful,他可能用一个nice,我觉得我更能接受一些,因为这就是我愿意跟很多学生在一起交流的原因,因为我觉得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的;第二个词,我觉得就是happy,就是你怎么让课程做得更加有趣,能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是课程设计者需要思考的,当然我这门课不具备可复制的条件,因为这门课是一门零门槛的通识课;第三个词呢就是interesting,有趣,我希望这门课可以把更多有趣的人聚集在一起,当有趣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能够激发出很大的能量来。
比如说今年寒假,当时《人人爱设计(上)》刚结束,《人人爱设计上(下)》还没开,中间春节要停一个多月。我当时提议大家有没有兴趣做电子书,结果就会有十几个志愿者出来,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一本有一定专业水准的电子书,这真得是挺让我感动的。他们愿意为这门课付出时间和劳动,这也说明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快乐。
未来的MOOC和今天的MOOC相比一定会更加多样化。所以其实每个老师都有自己能够吸引人的地方,一花独放不是春,只有每门课都能呈现自己的特点,这时MOOC才会更加好看。
【中M君】:就您提到的这个电子书(《人人爱设计慕课全景书》),这个跟您所提到的共享式学习的概念是有关联的吧?
【王震亚】:对。是这样,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中国大学MOOC上有一千门课,但限于个人精力,每个人他一年时间学到20门基本上就是极限了,但是有更多的课程可能是他想学但没有精力去学的, 所以我希望的共享式学习,就是大家参与到MOOC的过程中,能够把自己的经验、体会、心得拿出来分享,也许这种力量能超过一个人学习能达到的高度。我是这么理解的。
【中M君】:最后一个问题,在《人人爱设计》这门课上,有接近十万人次的学员,还1500人的QQ群,您印象深刻的学员一定很多吧。
【王震亚】:太多了,太多了,因为我跟学生交流也比较多,很多都很深刻。我经常会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说这话其实一点也不矫情。在这个课程上,学生对我的帮助,包括他们的参与程度和热情是我之前没有想象到的,比如说我开课第一天就有学生来打招呼,说“老师,我对你这个课程很有兴趣,我这边有QQ群,我们建个群吧”,后来学生们还自己付费扩充群的名额限制,扩到1千人、再到2千人,这个过程真得让我很感动。
最近,他们还自发组织起来开设了一个“人人爱设计”公众号,每周都会推送一些有趣的文章。
如果说这门课的学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的话,我觉得用两个字来说,就是“有趣”。我希望这门课能把更多有趣的人聚集在一起,也希望更多有趣的人能参与其中,大家一起来分享更多的学习的快乐,这是我这门课一直想要做到的。
《人人爱设计(上)》已经结课,下半年还会重开、《人人爱设计(下)》也刚结课,也将在年底重开,欢迎大家届时报名,与有趣的人做同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