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助力言语生命诞生,是一门汉语母语语用素养整合升阶课程。隶属非中文各专业公共必修或选修课程模块。学习内容包含言语之道、阅读之道、思辨之道等八个专题,共32学时,每学时视频时长15分钟左右,全部课程视频学习时间合计8小时左右。
本课程旨在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及社会成人学习者提供经典、实用的研习文本,帮助学习者迅速搭建阅读、体悟、思辨、审美、表达的脚手架,形成同世界、自我、他人建构关系、展开对话、立言立命的能力。
本课程基于建构主义语言观,主张每个人都是需要运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和行动的言语生命。汉语母语不单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而是每个社会化个体心智世界的建构物、创造物,它伴随语境变迁和个体的价值观假设、思维假定、心理定式等,在关系编织、意义生成、语言形式的选择锤炼中,不断被创意表达为丰富的言语。大学语文的种概念特征可用体悟性、思辨性、建构性概括。大学语文学习需要在语用实践中不断积累整合自己的言语经验,建构升级自己的言语智慧,做到阅读、表达、综合语用活动三实践结合。
线上课程采用在线视频自学,集中刷新与语言表达密切关联的阅读、体悟、思辨、探究、审美等认知理念与行动策略。线下可以专题讨论、技能训练、作品分享等方式翻转课堂,也可通过多种混合式教学方式打造校际学习共同体。
课程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目标性评价相结合。
通过引领学习者开展阅读、体悟、思辨、探究、审美、表达等语文学习活动,唤醒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激活其本真鲜活的言语经验,在具有体悟性、反思性、建设性的语用活动综合实践中,把握汉语言表达的逻辑密码,提升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促进情感态度、思维方式、读书习惯、思想境界、问题解决和表达能力等的圆融提升,发展同自我、同他人、同世界展开对话、建构关系、立言立命的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每个青春生命的精神成长、独立丰盈、事业成功、生活幸福助推加力。
1.以学为本明德成人。领悟体验格物致知、慎独修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中华传统明德成人终身学习智慧。
2.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诵读中华优秀文化经典,体会汉字中蕴涵的思想文化密码,经典中缄默着的生命情志、灵魂道说,吸纳人类智慧精华,尊重辨识多元文化。
3.建构核心语用知识体系。借助思维导图等学习工具搭建大脑核心语用知识体系,实现对语境、语脉、语感、语体等言语表达要素的策略性认知,进入语用知识的默会状态。
4.发展多元思维能力。丰富思维向度,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智慧思辨、科学探究的语言表达态度。
5.掌握各类阅读策略。在经典诵读、样本解析、比较阅读、批判阅读、专题探究等阅读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由读一篇到读一本、读一类、读某个作者、某个专题,获得阅读策略的直接体悟。
6.开展语用活动综合实践。能根据学习、工作及日常生活需要,将人为分割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统整到对话、访谈、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申论、总结等语言表达活动中综合实践。
7.习得核心语用素养。在现实生活及虚拟网络等各类交际活动中,能结合语境倾听理解,精当精妙地表达观点。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8.学会利用技术工具获取学习资源。学会使用文本资源、技术工具等展开自主探究学习,基本具备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独立阐述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备日常熟练使用汉语母语表情达意的习惯,具有较丰富的日常语用经验
或是学习过《语文》《汉语口语表达》《普通话》等汉语言相关课程。
[1]王桂宏.大学语文学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2]陈宇.职业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4]潘新和.语文:人的确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5]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Q : 课程适宜哪些人学习?
A : 课程适宜亟待提升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成人学习者,面向大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同时免费开放。
2Q : 课程学习时间需要多久?
A : 本学期面向社会学习者及外校大学生,每周更新一个单元,计划在十二周内完成本轮学习。
3Q : 课程学习过程中有何要求?
A : 就像考驾照必须先通过文考、由教练场地指导各种技术、最后路考需将起步、加速、掉头、停车等动作一气呵成一样,课程学习过程中要定期观看视频(相当于文考在头脑中建立规则概念地图、接受教练指导),参与论坛交流及语用活动综合实践(相当于自己驾驶上路,自主化用技巧)。
4Q : 学习成绩优异者有何奖励?
A : 对于论坛交流、作品分享中脱颖而出的学习者,为其召开网络专题作品研讨会。
5Q : 论坛 发表言论有何要求?
A : 学习者无论是参与论坛讨论交流,还是上传自己的作品,必须围绕本课主题,做到语言文明,不能出现污言秽语、政治立场错误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