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英国和美国文学史上代表作家的简要介绍和作品选读。结合英国和美国文学各个历史断代的主要历史背景,文学文化思潮和流派,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英国和美国文学的影响,对英美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家的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主题结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和思想意义等进行深入地分析 ,理解文学,提高学习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课程旨在使学习者在掌握英国和美国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通过阅读主要作家的主要作品,理解文本的内容,学会分析文本的艺术特色和努力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和方法,增强学习者对作品中表现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提高他们语言基本功和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鉴赏水平。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课程介绍与中古时期英国文学
第二课时:文艺复兴,埃德蒙·斯宾塞和克里斯托夫·马洛
第三课时:莎士比亚,培根,邓恩和弥尔顿
Test in the Old and Middle Period and Renaissance Period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新古典主义时期英国文学; 约翰·班扬和亚历山大·蒲伯
第二课时:丹尼尔·笛福;乔纳森·斯威夫特;亨利·菲尔丁
第三课时:塞缪尔·约翰逊;理查德·比·谢立丹;托马斯·格雷
Test in Neoclassical period in English Literature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和威廉·布莱克
第二课时:威廉·华兹华斯;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和乔治·戈登·拜伦
第三课时:珀·比·雪莱;约翰·济慈;简·奥斯汀
Test in the Romantic period in English Literature
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维多利亚时期时期英国文学;查尔斯·狄更斯;勃朗蒂姐妹
第二课时: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和罗伯特·布朗宁
第三课时:乔治·艾略特和托马斯·哈代
Test in the Victorian period in English Literature
第五单元
第一课时:现代主义时期英国文学;萧伯纳 ;约翰·高尔斯华绥
第二课时:威廉·巴特勒·叶芝和 T· S·艾略特
第三课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和詹姆斯·乔伊斯
Test in the Modern period in English Literature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浪漫主义时期美国文学和华盛顿·欧文
第二课时: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和纳撒尼尔·霍桑
第三课时:瓦尔特·惠特曼和赫尔曼·梅尔维尔
Test in the Romantic Period in American Literature
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现实主义时期美国文学和马克.吐温
第二课时:亨利·詹姆斯
第三课时:艾米莉·狄金森和西奥多·德莱塞
Test in Realistic Period in American Literature
第八单元
第一课时:现代主义时期美国文学
第二课时:埃兹拉·庞德和罗伯特·弗洛斯特
第三课时:尤金·奥尼尔和司各特·菲兹杰拉德
Test in Modern Period in American Literature(1)
第九单元
第一课时:欧内斯特·海明威
第二课时:威廉·福克纳
第三课时:课程总结
Test in Modern Period in American Literature(2)
学习者学习本课程之前最好学习或是了解相关的英语知识和课程,比如: 《英语国家概况》、《西方文明史》。
1.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程爱民.《美国文学阅读教程》.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4.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5.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6.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张伯香.《英国文学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8.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9.李正栓、李翠婷.《英国文学学习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0.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11.李正栓、李翠婷.《美国文学学习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2.陈嘉.《英国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3.陈嘉.《英国文学作品选读》.商务印书馆,1982
14.John Peck adn Martin Coyle. A Brief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10
15.Richard Gray. A Brief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