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文化十二讲》目前选课人数突破7万,选课人数均名列新闻传播类课程选课量前列。这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我们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肯定,全心投入后台交流、课程答疑、直播环节,让大家不虚此行。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社交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正在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制造了我们时代最为独特的一道文化奇观——新媒体文化。当代文化的主要构成和形式是新媒体文化,而要了解和认识当代文化,认识我们今天所处的新媒体生活,掌握和学习“新媒体文化”便成为一门绕不开的“必修课”。
这门课的主题是什么?
《新媒体文化十二讲》主要从文化研究视角,分析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和社交生活。本课程努力给学习者两大承诺——知识承诺和思维承诺。第一,知识承诺是12个知识专题,尝试勾勒新媒体文化研究的知识地图。重点介绍新媒体文化研究的十大理论范式。第二,思维承诺是批判性思维,希望大家能够对今天的新媒体现象保持知识分子应有的反思与警醒,跟新媒体建立一种恰当而从容的关系。
这门课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习这门课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和应用?
……
面对这一系列新媒体文化现象或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一定的理论范式进行分析。简单来说,这门课程可以为同学们提供十种理论范式,帮助同学们对新媒体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从而具备独立思维与研究能力。
这门课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1)教学团队:本课程为暨南大学新媒体文化教学团队的倾力之作。课程负责人刘涛老师是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张潇潇老师和李洁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成果,深受学生喜爱。
(2)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效果显著,获批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此外,三位老师主讲的《媒介文化研究》获批广东省精品示范课程,本课程《新媒体文化十二讲》是在《媒介文化研究》基础上的延伸和探索,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值得肯定。
(3)教学方法:结合MOOC本身的特点,《新媒体文化十二讲》侧重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方面,重点聚焦当前的新媒体文化现象,努力通过案例分析讲清楚相应的知识点;启发式教学方面,本课程强调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尝试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的统一。
(4)课程荣誉:本课程随机选择的一节《空间实践与权力生产》(选自第九讲《新媒体与空间批评》第一节)参加第二十二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获微课组一等奖。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新媒体文化的知识谱系,提高对新媒体现象的批判性分析能力,特别是掌握新媒体文化现象解读和分析的十个的理论工具或研究范式——修辞批评、符号批评、性别批评、消费批评、仪式批评、亚文化批评、空间批评、技术批评、身体批评、全球化批评。
(1)代表性的文化理论;
(2)不同批评范式的代表人物、理论流派、理论体系、研究内容以及经典案例;
(3)对当前社会的新媒体文化现象,能够借助恰当的批评范式进行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新媒体时代,本课程旨在介绍新媒体文化的表现形式、基本原理,及其对我们当下日常生活的影响。
本课程适合任何对新媒体感兴趣的学习者,课程选修不需要任何前驱知识,特别欢迎新闻传播学科、戏剧影视学、文学等学科的学习者选修、交流。
基础文献:
张潇潇. 流行文化研究:方法与个案.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9.
曾一果. 媒介文化理论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扩展文献:
阿雷恩·鲍尔德温.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周宪. 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约翰·斯道雷.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七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赵毅衡. 符号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刘亚猛. 追求象征的意义.三联书店. 2010.
罗伯特·艾伦: 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吴国盛.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斯皮瓦克.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让·波德里亚. 消费社会.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迪克·赫伯迪格.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亨利·列斐伏尔. 空间与政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尼克·库尔德里. 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陈龙. 传媒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 如何进行线上交流?
所有选课学生,请务必加入QQ群:新媒体文化十二讲,群号204304432,入群密码2020(如果提示密码错误,可能是申请入群人数太多导致的,建议稍后再试,或者在电脑登陆QQ加入)。QQ群仅限于信息发布、交流吐槽,有意义的课程内容讨论,还请回到课堂交流区。
课程负责人新浪微博:@暨大刘涛
课程官方微信公众号:暨者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见课程公告栏)
2. 有无其他配套MOOC推荐?
学习者如果对新媒体实务感兴趣,可以关注课程负责人刘涛主讲的另一门中国大学MOOC《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网址: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JNU-1207130819
3. 我是大学老师,如何使用《新媒体文化十二讲》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资源?
如果你是大学老师,担任《媒介文化》《媒介批评》《新媒体文化》《新媒体研究》等课程的任课老师,希望使用《新媒体文化十二讲》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线上学习资源,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开展SPOC教学,我们非常乐意大家使用我们的资源。我们也可以为大家开通慕课堂,班级学生加入单独课题,了解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
MOOC《新媒体文化十二讲》课程信息:
学校:暨南大学
编号:0503JNU034
课程名称:《新媒体文化十二讲》
负责人:刘涛
此外,所有拟采用本课程作为混合式课程线上资源的老师,务必微博私信或QQ群私信联系课程负责人刘涛,我们有相关的视频资源、习题资源、论文资源等共享,同时提供SPOC教学的相关技术指导。如果不采用SPOC教学,仅仅是鼓励学生学习本课程MOOC,需要提供MOOC成绩(如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话,可以为您开通慕课堂,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包括选课学生的学习记录和成绩(可以考虑将MOOC成绩用作课程平时成绩)。
注:如果你以后计划申请国家或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一般需要采用SPOC教学,也就是利用网上现成的优质MOOC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得线上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线下教学一般占学期总课时的50%-80%。
3. 如何看到课程的完整目录框架?
由于系统设置原因,目前微信端不支持目录显示,学习者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观看完整的章节目录框架:一是通过电脑网页浏览,二是通过中国大学慕课APP浏览。
4.慕课是否提供PPT和参考文献?
本课程提供12讲所有内容的PPT,学员可以在线或下载自主学习。由于每一讲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知识专题,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研究领域,因此我们为每一讲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PPT上注明了参考文献的详细列表。每一讲的参考文献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基础阅读文献,我们精选3-5篇相关论文,第二类是扩展阅读文献,主要是提供该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1本。如果大家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可以深入研读,当然我们也会在讨论区提供一些高级阅读文献。
5. 讨论区怎么用?是不是我只要在讨论区发帖就可以得分呢?
平台讨论区分为“老师答疑区”“课堂交流区”和“综合讨论区”。
(1)老师答疑区:发表关于作业、测试、课件内容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回答的疑问,答疑区提问不能匿名提问,需要实名提问。提问问题要有针对性,不能空泛,一般来说,首先阐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然后提问,这样便于老师按照你的逻辑和思路进行有针对性回答;
(2)课堂交流区:每一讲都有相关的讨论话题,基本上是一些媒介文化现象分析,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观点。
(3)综合讨论区:发表任何想与大家分享的经验及想法!关于本课程、学习、工作、生活等一般性话题。
只有参与“课堂交流区”的讨论才会列入最终成绩,每一讲发帖或回帖1条,即可拿到满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根据学生在“课堂交流区”的发(回)贴数量与质量,期末成绩可以加分5-10分,同时赠送我们即将出版的著作《新媒体文化十二讲》(当然签名哦),并给予长期的学术指导。
特别注意:所讨论的内容要尽量与课程学习有关,尊重老师与同学,与人为善。不发表暴力、违法、违禁内容。
6. 其他有关视频发布、直播时间安排等课程学习相关问题,详见课程公告。
注:本课程全部图片、视频均用于教学活动,无商业用途,如有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