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幸福家庭建设的基础知识,掌握家庭暴力干预学的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家庭暴力干预学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使大学生掌握家庭暴力干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提高对家庭暴力干预学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实务处置、预防能力。在社会转型期,有效提升自身维护自身幸福权益的理念和能力,预防家庭暴力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通过对《家庭暴力干预学》全部共七章的讲授,学习家庭暴力干预学的理论及原理阐释与现象及案例分析,掌握《家庭暴力干预学》的基本内容,提升对家庭暴力现象、家庭暴力行为、家庭暴力案件的处置干预的科学思维方法与应对策略,发展对家庭暴力零容忍的社会法治态度,维护自身安全、家庭安全和社会安全的价值理念。
2.掌握《家庭暴力干预学》之“绪论”、“ 家庭暴力现象与犯罪”、“ 暴力家庭施暴者与受暴者的社会心理特征”、“ 家庭暴力违法犯罪现象的成因”和“社会性别主流化与警察干预家庭暴力执法规范化建设”、“多机构合作干预家庭暴力机制建设”、“赋权在家庭暴力干预中的价值”的课程精华与在家庭婚姻生活中应对家庭暴力的正确态度及有效实践方法策略。
3.学会运用《家庭暴力干预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审视家庭暴力干预学发展的历程与现实困境、家庭暴力施暴者与受暴者之社会现象、法律现象、文化现象、社会性别现象、心理现象。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家庭暴力干预研究状况及其价值与现实意义
1.3 家庭暴力干预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及研究趋势
1.4 家庭暴力干预学的研究取向
第一章 单元测试
第二章 家庭暴力现象与犯罪
2.1 家庭暴力现象与犯罪
2.2 家庭暴力违法犯罪行为分类
2.3 家庭暴力违法犯罪现象的特点
2.4 家庭暴力违法犯罪现象的危害性
第二章 单元测试
第三章 暴力家庭成员关系社会心理特征
3.1 暴力家庭施暴者与受暴者的社会心理特征
3.2 暴力家庭施暴者与受暴者的问题关系模式
3.3 家庭暴力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
3.4 家庭暴力受暴者的被害性
3.5 暴力家庭的施暴者与受害者之“刑事伙伴关系”角色转换过程
第三章 单元测试
第四章 家庭暴力违法犯罪成因
4.1 家庭暴力违法犯罪之宏观成因
4.2 家庭暴力违法犯罪之微观成因
4.3 家庭暴力违法犯罪之个人成因
4.4.1家庭暴力违法犯罪之互动模式
4.4.2家庭暴力违法犯罪之人格因素
第四章 单元测试
第五章 社会性别主流化与警察干预家庭暴力执法规范化建设
5.1.1 社会性别主流化与反家暴公共支持体系建设
5.1.2 如何认识和理解社会性别主流化
5.2.1 家暴案件的处置
5.2.2 警察干预家庭暴力执法规范化建设
5.2.3 家庭暴力案件的调解
5.3 警察干预家庭暴力执法规范化建设:程序、家庭暴力警情分类、证据、转介
5.4 警察干预家庭暴力执法规范化创新之告诫制度实施
第五章 单元测试
第六章 多机构合作干预家庭暴力机制构建
6.1 多机构合作干预家庭暴力机制构建的涵义和特征
6.2.1 多机构合作干预家庭暴力机制构建经验之人身安全保护令实施(上)
6.2.2 多机构合作干预家庭暴力机制构建经验之人身安全保护令实施(下)
6.3西方国家多机构合作干预家庭暴力的经验
6.4.1 我国多机构合作干预家庭暴力的现状
6.4.2 我国多机构合作干预家庭暴力存在的问题
6.4.3 我国多机构合作干预家庭暴力机制的构建
第六章 单元测试
第七章 赋权理念在家庭暴力干预中的价值和家庭暴力干预中的关系修复与化解
7.1 赋权理念在家庭暴力干预中的价值
7.2生态学视角下赋权理念在家庭暴力干预社会工作模式探索
7.3 法律救济赋权理念在家庭暴力干预中的实现路径
7.4 社会支持赋权理念
7.5 非暴力沟通赋权理念在家庭暴力干预实现路径
7.6.1 知识是经营和睦家庭的必要条件
7.6.2 用成人的方式解决婚姻中出现的问题才会有幸福
7.6.3 良好的家庭关系需要平等的心理地位
7.6.4 不要让心理创伤搅乱平静的生活
7.6.5 加强自我修养,付出才会有所收获
第七章 单元测试
公安院校学生、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刑事司法等从业人员、妇联组织保护妇女权益人员、有兴趣关注家庭暴力干预学的各行各业社会人士
《家庭暴力干预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年版;
《家庭暴力现状及干预》,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版;
《司法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消除家庭暴力与媒介倡导:研究、见证与实践》,2011年版;
《家庭暴力防治法制度性建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犯罪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亲密关系心理学》,台海出版社,2018年版;
《不要用爱控制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年版。
平均每天坚持0.5-1小时的固定学习本课时间,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按本课程时间表进行,在14周内就可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在第15周参加课程考试并取得良好成绩。必须避免那种10天不学习本课,一学习本课就学10个小时的事倍而功半的徒劳无益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