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统体育养生概述
第一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
第二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分类
第三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特点与功能
第四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第二章 传统体育养生的沿革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传统体育养生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传统体育养生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体育养生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导引术
第五节 宋辽金元时期的健身气功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体育养生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传统体育养生
第八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传统体育养生
第三章 传统体育养生基础理论
第一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中医学基础
第三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生理学基础
第四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心理学基础
第四章 传统体育养生“三调”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调身”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调息”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调心”理论与方法
第五章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功理
第一节 太极拳
第二节 内养功
第三节 练功十八法
第四节 导引养生功
第五节 健身气功
第六章 传统体育养生教学
第一节 传统体育养生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要求
第二节 传统体育养生教学阶段与步骤
第三节 传统体育养生教学的偏差及其预防与纠正
思考题
第七章 传统体育养生赛事与推广
第一节 传统体育养生交流比赛概述
第二节 传统体育养生比赛的组织
第三节 传统体育养生交流比赛通则和评分
第一章 传统体育养生概述
本章主要对传统养生、传统体育、传统体育养生等概念进行了辨析与介绍;对传统体育养生的分类进行了梳理;阐述了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特点与基本功能。本章要求学生明确传统体育养生的目标,并从明理、立志、笃行三个方面达到传统体育养生的学习要求。
第二章 传统体育养生的沿革
本章依时间顺序,分别论述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近现代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及其特点,系统梳理了传统体育养生从最初起源到当代发展的历史脉络,重点介绍了传统体育养生的功法、人物、典籍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作用与文化贡献。
第三章 传统体育养生基础理论
本章主要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学两个角度阐述整体性思维、取象比类思维、直觉体悟思维、朴素辩证思维,以及中医学脏腑、经络、精气神学说等思想,及其在传统体育养生中的理论体现;从生理学、心理学两个方面考察现代科学对传统体育养生的诠释,以及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和实践在生理学、心理学中的应用。
第四章 传统体育养生“三调”理论与方法
本章通过对“三调”基本概念、对象、内容、功用、方法、形式、特点、原理的论述,使学生掌握调身、调息、调心以及“三调合一”的基本方法,了解其健身作用和原理,加深对功法技术和原理的认识,进而能够将其合理地运用到功法学习、锻炼之中,为获得良好的健身防病、延年益寿效果服务。
第五章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功理
本章主要介绍了太极拳、内养功、练功十八法、导引养生功、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概念与特色、创编与流传、内容体系、发展现状等,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概念、人物、流派、功法特点、功理体系等基本知识。
第六章 传统体育养生教学
本章主要介绍了传统体育养生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要求,泛化学习动作、分化掌握要领、固化自动有序等三个具体的教学阶段暨教学的基本步骤,以及传统体育养生教学的偏差及其预防与纠正。
第七章 传统体育养生赛事与推广
本章主要介绍了传统体育养生交流比赛的概念与内涵,交流比赛的类型与组织形式,交流比赛的组织机构及其分工职责,交流比赛的裁判评分标准等。
第一章 传统体育养生概述
第一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
第二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分类
第三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特点与功能
第四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第二章 传统体育养生的沿革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传统体育养生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传统体育养生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体育养生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导引术
第五节 宋辽金元时期的健身气功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体育养生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传统体育养生
第八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传统体育养生
第三章 传统体育养生基础理论
第一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中医学基础
第三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生理学基础
第四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心理学基础
第四章 传统体育养生“三调”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调身”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调息”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调心”理论与方法
第五章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功理
第一节 太极拳
第二节 内养功
第三节 练功十八法
第四节 导引养生功
第五节 健身气功
第六章 传统体育养生教学
第一节 传统体育养生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要求
第二节 传统体育养生教学阶段与步骤
第三节 传统体育养生教学的偏差及其预防与纠正
思考题
第七章 传统体育养生赛事与推广
第一节 传统体育养生交流比赛概述
第二节 传统体育养生比赛的组织
第三节 传统体育养生交流比赛通则和评分
建议先修课程:运动生物学、中医基础、教学论、科研方法,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避免学生对体育养生基本理论的认识停留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状况。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一)推荐教材
胡晓飞主编,传统体育养生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
邱丕相主编,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杨柏龙主编,气功标准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周伟良主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刘天君主编《中医气功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二)参考书目
1.吴志超,胡晓飞.导引健身法解说[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胡晓飞.乾隆养生术[M].现代出版社,2005.
3.吴志超.导引养生史论稿[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4.刘松来.养生与中国文化[M].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
5.张广德.导引养生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3.
6.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三)学习资源(网络)
1.中国知网https://www.cnki.net/
2.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网https://www.chq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