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技术”是电子信息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几乎所有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相关的工作和研究都需要“微波技术”课理论的支撑。雷达、通信、遥感、导航等无线系统是微波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尤其雷达和通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微波技术,手机就是典型的微波技术载体。
图1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磁波
参考图1,无线通信系统的电磁波问题可分为三类:
(1)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在近似无界空间中的电磁波传播问题;
(2)构成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电路与系统中的电磁波传播问题;
(3)发射和接收天线上的电磁波传播、转换、辐射问题。
对应的课程分别为:
(1)电磁场与电磁波;
(2)微波技术;
(3)天线。
微波技术课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将对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学习进行巩固加深,对天线的学习进行入门导入。
图2 微波技术课学习内容
为此,我们设计的微波技术课学习内容如图2所示,共包括7章,其中虚线所包围的第1章到第6章为核心内容。课程将主要围绕微波传输线和波导,从“纵”、“横”两个方向学习。
0. 绪论:本章作为课程入口,介绍微波和微波技术的含义、为什么学习微波技术、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安排。
1. 第1章 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学习与微波技术相关的电磁场、电磁波、电路基础知识,为学习微波技术打下基础。在第1章之后可以选择学习第2章或第3章。
2. 第2章 传输线理论:基于分布参数微波电路理论,学习微波传输线的纵向功率传输问题,针对的主要传输线类型是平行双导线和同轴线。
3. 第3章 波导理论:基于电磁场理论,学习微波传输线的横向电磁波模式场分布问题,针对的主要传输线类型有矩形波导、圆波导、同轴线。
4. 第4章 微波网络:学习多传输线连接的微波结等效为微波网络的方法、常用网络参量(散射参量、转移参量等)及网络性质。本章为波导理论和传输线理论的综合:将电磁波模式用微波等效电路表示,将单传输线扩展为多传输线。
5. 第5章 微波元件:主要针对波导型传输线,学习常用的一端口、二端口、三端口、四端口微波元件原理。本章可以视为微波网络模型针对波导类型传输线的实际应用。
6. 第6章 天线基础:天线是一种特殊的微波元件,本章将从传输线终端等效负载、转换器、辐射器等视角学习天线基础知识,介绍天线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参量。
7. 第7章 微带传输线和天线:本章定位为课程出口,是全部微波技术基础理论针对微带类型传输线的实际应用,包括微带线、带状线、微带元件、微带天线等。
8. 微波技术实验:主要用来辅助基础理论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包括微波测量线实验、网络分析仪实验、分体微波通信实验,实验频段覆盖常用的射频无线通信频段(30MHz-3GHz)以及典型的微波频段(中心频率为10GHz的X波段)。
通过上述微波技术课学习,使学生对微波、射频、天线技术和基本原理有较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在电子信息类学科深造发展以及通信、雷达等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的要求。
目标1: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
掌握传输线、波导、微波网络等微波技术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熟悉常用微波元件和天线结构、原理、参量,初步具备设计一般微波传输线、微波元件、微波天线的能力。
目标2:针对通信、雷达等行业的从业人员
在目标1基础上,熟悉网络分析仪等实用射频测量仪器操作,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定位、现象、原理,能够设计实用微带线、微带元件、微带天线。
(周/章) | (小节) | 教学视频内容 | 时长 |
第一周(绪论、第1章、第2章) | 绪论
| 第1讲 什么是微波 | 9' |
第2讲 什么是微波技术 | 2' | ||
第3讲 微波技术发展历史 | 12' | ||
第4讲 为什么要学习微波技术(一) | 9' | ||
第5讲 为什么要学习微波技术(二) | 13' | ||
第6讲 为什么要学习微波技术(三) | 16' | ||
第7讲 课程内容及安排 | 11' | ||
第1章 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
| 第8讲 无界空间均匀平面波(一) | 11' | |
第9讲 无界空间均匀平面波(二) | 11' | ||
第10讲 无界空间均匀平面波(三) | 11' | ||
第11讲 有界空间的平面波 | 11' | ||
第12讲 时谐量的复数表示 | 14' | ||
第13讲 瞬时量方程和复数量方程的转换 | 10' | ||
2.1 传输线理论基本概念
| 第14讲 微波传输线 | 9' | |
第15讲 长线和短线 | 6' | ||
第16讲 集总参数和分布参数 | 7' | ||
2.2 传输线方程及通解
| 第17讲 长线微元dz的集总参数电路模型 | 5' | |
第18讲 传输线方程及解 | 5' | ||
第19讲 端口条件 | 4' | ||
第20讲 解的物理意义 | 5' | ||
第二周(第2章) | 2.3 传输线一次特征量 | 第21讲 传输线一次特征量:分布参量 | 11' |
2.4 传输线二次特征量 | 第22讲 传输线二次特征量:传播特性参量 | 14' | |
2.5 工作状态参量
| 第23讲 工作状态参量——反射系数 | 10' | |
第24讲 工作状态参量——输入阻抗和导纳 | 6' | ||
第25讲 工作状态参量——驻波参量 | 5' | ||
第26讲 例题 | 6' | ||
2.6 行波 | 第27讲 行波 | 16' | |
2.7 驻波
| 第28讲 终端短路 | 13' | |
第29讲 终端开路 | 7' | ||
第30讲 终端接纯电抗性负载 | 6' | ||
2.8 行驻波 | 第31讲 行驻波 | 12' | |
第三周(第2章) | 2.9 传输功率
| 第32讲 功率 | 14' |
第33讲 功率容量 | 4' | ||
2.10 传输线例题
| 第34讲 传输线例题--已知终端负载求其它状态参量 | 6' | |
第35讲 传输线例题--已知驻波参量求其它状态参量 | 5' | ||
第36讲 传输线例题--包含信号源的问题 | 12' | ||
第37讲 传输线例题--多支节串联和并联问题 | 20' | ||
2.11 史密斯圆图
| 第38讲 归一化阻抗和导纳 | 14' | |
第39讲 等反射系数圆 | 7' | ||
第40讲 阻抗圆图(一) | 9' | ||
第40讲 阻抗圆图(二) | 17' | ||
第41讲 导纳圆图 | 6' | ||
第42讲 阻抗圆图和导纳圆图的转换 | 4' | ||
第43讲 例题 | 9' | ||
第四周(第2章) | 2.12 圆图例题
| 第44讲 圆图的应用 | 14' |
第45讲 已知终端负载阻抗求其它状态参量 | 14' | ||
第46讲 已知驻波参量求其它状态参量 | 7' | ||
第47讲 阻抗和导纳的转换 | 6' | ||
第48讲 已知输入阻抗求传输线长 | 12' | ||
第49讲 负载和传输线的匹配 | 13' | ||
2.13 阻抗匹配
| 第50讲 波源匹配和负载匹配(一) | 13' | |
第50讲 波源匹配和负载匹配(二) | 10' | ||
第51讲 四分之一波长匹配器 | 5' | ||
第52讲 单支节匹配器(一) | 16' | ||
第52讲 单支节匹配器(二) | 8' | ||
第53讲 双支节匹配器(一) | 15' | ||
第53讲 双支节匹配器(二) | 9' | ||
第54讲 三支节匹配器 | 3' | ||
第五周(第3章) | 3.1 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55讲 波导理论 | 4' |
第56讲 几种常用传输线比较 | 10' | ||
第57讲 波动方程和边界条件 | 8' | ||
3.2 规则金属波导的一般解法
| 第58讲 矢量场的横分离 | 6' | |
第59讲 纵向场法 | 17' | ||
第60讲 横电波、横磁波、横电磁波 | 9' | ||
第61讲 纵向场分量方程和边界条件 | 8' | ||
3.3 矩形波导
| 第62讲 TM波(一) | 10' | |
第62讲 TM波(二) | 15' | ||
第63讲 TE波 | 8' | ||
第64讲 波导模式和传播特性参量 | 4' | ||
第65讲 矩形波导传输性质 | 8' | ||
第六周(第3章) | 3.4 矩形波导主模TE10模式
| 第66讲 传播特性参量 | 5' |
第67讲 场结构 | 10' | ||
第68讲 管壁电流 | 11' | ||
3.5 矩形波导高次模式 | 第69讲 矩形波导高次模 | 14' | |
3.6 波导色散和色散波 | 第70讲 波导色散和色散波 | 4' | |
3.8 矩形波导功率传输和尺寸选择
| 第71讲 传输功率 | 10' | |
第72讲 模式正交性 | 4' | ||
第73讲 功率容量 | 3' | ||
第74讲 衰减和损耗 | 11' | ||
第75讲 波导尺寸选择 | 3' | ||
第七周(第3章) | 3.9 圆波导
| 第76讲 TM波(一) | 15' |
第76讲 TM波(二) | 12' | ||
第77讲 TE波 | 7' | ||
第78讲 主要传输性质 | 5' | ||
3.10 圆波导的三种主要模式
| 第79讲 TEE(H11)模 | 15' | |
第80讲 TE01(H01)模 | 11' | ||
第81讲 TM01(E01)模 | 7' | ||
3.11 同轴线
| 第82讲 主模 | 12' | |
第83讲 高次模 | 15' | ||
第84讲 尺寸选择 | 3' | ||
第八周(第3章、第4章) | 3.12 波导的激励和耦合 | 第85讲 场的对称和反称 | 9' |
第86讲 激励耦合装置和方法 | 15' | ||
4.1 微波等效电路关系 | 第87讲 微波等效电路关系 | 10' | |
4.2 均匀波导传输模式等效为双导线
| 第88讲 等效的目的和原则 | 5' | |
第89讲 功率关系与等效电压、等效电流 | 4' | ||
第90讲 阻抗的不确定性和等效特性阻抗 | 9' | ||
第91讲 相位常数 | 1' | ||
4.3 不均匀区等效为网络
| 第92讲 场量等效为电路量 | 11' | |
第93讲 阻抗参量和导纳参量 | 6' | ||
第94讲 网络分类和网络性质 | 4' | ||
第95讲 网络参量和分类 | 1' | ||
第96讲 微波网络的特点 | 2' | ||
第九周(第4章) | 4.4 归一化参量 | 第97讲 归一化参量 | 12' |
4.5 散射参量
| 第98讲 散射参量和散射矩阵定义 | 3' | |
第99讲 散射参量物理意义 | 6' | ||
第100讲 用散射参量描述网络性质 | 6' | ||
第101讲 散射参量与阻抗、导纳参量的转换 | 3' | ||
第102讲 参考面移动对散射参量的影响 | 11' | ||
4.6 二端口微波网络
| 第103讲 阻抗参量 | 4' | |
第104讲 导纳参量 | 1' | ||
第105讲 散射参量 | 4' | ||
第106讲 二端口网络性质 | 4' | ||
4.7 用散射参量表示常用网络外特性参量 | 第107讲 用散射参量表示常用网络外特性参量 | 11' | |
4.8 二端口网络的组合 | 第108讲 二端口网络的组合 | 2' | |
4.9 转移参量 | 第109讲 转移参量 | 13' | |
第十周(第4章、第5章) | 4.10 基本电路单元
| 第110讲 串联阻抗 | 11' |
第111讲 并联导纳 | 2' | ||
第112讲 不同特性阻抗的传输线直接连接 | 2' | ||
第113讲 理想变压器 | 1' | ||
第114讲 一段均匀传输线 | 3' | ||
4.11 无耗三端口网络性质 | 第115讲 无耗三端口网络性质 | 15' | |
4.12 无耗四端口网络性质 | 第116讲 无耗四端口网络性质 | 7' | |
4.13 微波网络例题 | 第117讲 微波网络例题 | 6' | |
5.1 一端口元件 | 第118讲 一端口元件 | 13' | |
5.2 二端口元件
| 第119讲 连接元件 | 10' | |
第120讲 匹配元件 | 5' | ||
第121讲 衰减器和相移元件 | 12' | ||
第122讲 波型变换器 | 6' | ||
第十一周(第5章、第6章) | 5.3 三端口元件
| 第123讲 E-T分支 | 12' |
第124讲 H-T分支 | 8' | ||
5.4 四端口元件
| 第125讲 双T | 7' | |
第126讲 魔T | 12' | ||
第127讲 定向耦合器 | 9' | ||
第6章 天线基础
| 第128讲 无线系统中的电磁与微波技术 | 3' | |
第129讲 天线基本结构 | 5' | ||
第130讲 分析天线问题的视角 | 2' | ||
第131讲 天线等效电路模型 | 7' | ||
第132讲 天线作为辐射器:辐射场区划分 | 4' | ||
第133讲 天线相位中心、方向图 | 4' | ||
第134讲 天线极化 | 7' | ||
第135讲 场和功率方向图以及主瓣、副瓣、零点 | 4' | ||
第136讲 定向性、增益、有效口径、波束范围 | 7' | ||
第137讲 天线参量汇总 | 3' | ||
第138讲 天线实例:开口波导和角锥喇叭 | 8' | ||
第十二周到第十五周(第7章、微波技术实验) | 第7章 微带传输线和天线 | 微带线或带状线 |
|
耦合微带线或带状线 | |||
微带元件 | |||
微带不连续性及补偿 | |||
微带线与其他传输线转换 | |||
微带天线 | |||
微波测量线实验 | 微波测量线实验系统介绍 |
| |
测量线晶体检波特性校准 | |||
微波阻抗测量 | |||
阻抗匹配技术 | |||
金属销钉电纳测量 | |||
二端口微波网络参量测量 | |||
网络分析仪实验 | 传输线阻抗变换和阻抗圆图 |
| |
阻抗圆图用作导纳圆图 | |||
同轴电缆驻波、插损测量 | |||
同轴电缆特性阻抗测量 | |||
同轴电缆的时域故障定位检查 | |||
分体无线微波通信实验 | 分体无线微波通信实验系统 |
| |
天线极化 | |||
天线阻抗匹配 | |||
天线方向性 | |||
电磁波的透射和反射 | |||
天线门 | |||
第十六周 | 期末考试 |
|
|
电路分析,电磁场与电磁波
1.课程成绩
单元作业30%+单元测验15%+期末考试40%+课程讨论15%
2.课程证书
60-84分可获合格证书,85分以上可获优秀证书。
积极参加课程论坛或网络微波学堂论坛讨论并分享课程设计报告及资料的学员可以免除部分作业、测验、考试要求,课程设计成果优良者可直接申
请课程合格或优秀证书。
[1] 全绍辉,微波技术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全绍辉,曹红燕. 微波技术基础一本通——概要、答疑、题解、实验、自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 微波学堂公众号:buaa_wbxt
[4] 微波学堂论坛:weiboxuetang.com
[5] 微波学堂学习管理平台:wbxt.weiboxuetang.com
[6] 微波学堂门户:wbxt.buaa.edu.cn
[7] 全绍辉,高等工程电磁理论[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
[8] David M. Pozar. Microwave Engineering Third Edition. John Wiley &Sons, 2005
[9] David M. Pozar著. 张肇仪等译. 微波工程.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1. 微波技术课有实用性吗?
答:当然有,学好后可以到通信公司应聘射频工程师、天线工程师。
2. 微波技术理论是否很难?
答: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不难。在教学中会尽可能指明学习思路、强调物理概念、简化数学分析。
3. 我电磁场理论基础较差,能学好微波技术吗?
答:可以。一方面本课程教学会适当补充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另方面本课程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将复杂电磁波场问题简化为等效电路分析问题。
4. 听讲和看书仍有不懂问题怎么办?
答:有学习疑问可随时在课程论坛或网络微波学堂论坛(weiboxuetang.com)提出,我们一般会在24小时之内回复;另外建议通过手机微信关注微波学堂公众号buaa_wbxt,以获取更多课程教学信息。
5. 对学习进度有什么要求?
答:基础理论教学视频总时长约20小时,平均每周进度约2小时,平均每次课进度约1小时,也可以适当集中学习。
6. 天线基础有什么学习要求?
答:主要用于课程设计,期末考试不要求。
7. 微波技术实验有什么学习要求?
答:主要用于辅助基础理论学习,期末考试不要求。
8. 如何获取课程最新通知?
答:请及时关注微波学堂公众号buaa_wbxt、课程网站通知以及网络微波学堂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