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中医学广博丰富,深奥精微,传承着古代哲学思想,凝练着自然生命规律,指导着养生诊疗实践,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瑰丽的宝藏。《中医基础理论》是打开中医宝藏的一把钥匙,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和奠基课,是面向全体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和广大中医爱好者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中医学广博丰富,深奥精微,传承着古代哲学思想,凝练着自然生命规律,指导着养生诊疗实践,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瑰丽的宝藏。《中医基础理论》是打开中医宝藏的一把钥匙,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和奠基课,是面向全体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和广大中医爱好者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影响下形成的,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藏象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是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融合历代各派名医大家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而形成的一门系统化课程。本课程以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思维方法为主要目标。内容涵盖了哲学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自然观(精气学说)、生命观(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体质学说),疾病观(病因学说、病机学说)、防治观(养生预防、治则治法)等,从理论上系统地阐释了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及防治规律。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深入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知识,建立中医思维,为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和内外妇儿等临床专业课程,以及研读中医经典著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授课目标
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门课程主要内容是绪论、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与生命、藏象、气血津液、经络、体质学说、病因与发病、病机、养生与治未病、治则治法,在教学内容中非常完美地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大医精诚、和谐统一、整体最佳、生态环保等精髓,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重视上述爱国、爱事业、医德医风、民族自信心、做人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的教育理念。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创新;了解中医学的形成基础、中医学常见的思维方法、《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重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发展与创新难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温病四大家学术思想
1.1中医学概念和形成基础
1.1.1中医名称的由来
1.1.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及学科属性
1.1.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一)
1.1.4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二)
1.1.5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三)
1.1.6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四)
1.2中医学基本特点
1.2.1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1.2.2中医学基本特点——辨证论治
1.3专家座谈及讲座
1.3.1贺娟教授《黄帝内经》访谈
1.3.2钱会南教授《难经》访谈
1.3.3高学敏教授《神农本草经》访谈
1.3.4王庆国教授《伤寒杂病论》访谈
1.3.5谷晓红教授《温病学的地位及其学习方法》讲座
1.3.6刘燕池教授金元四大家访谈
1.4中医学常见的思维和学习方法
1.4.1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一)
1.4.2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二)
1.4.3中医学学习方法师生座谈
1.5联系中医基础理论的思政教育
中医的哲学基础
课时目标:掌握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与特性,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了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形成。重点: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具体应用。难点:阴阳交感互藏、阴阳消长平衡、五行制化、泻南补北、益火补土
2.1阴阳学说的形成
2.1.1阴阳学说的形成
2.1.2阴阳的概念和特性
2.2阴阳学说的内容
2.2.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
2.2.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
2.3阴阳学说的应用
2.3.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
2.3.2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2.3.3指导疾病的诊断
2.3.4指导疾病的防治(一)
2.3.5指导疾病的防治(二)
2.4高思华教授阴阳学说访谈
2.4.1阴阳学说的形成(一)
2.4.2阴阳学说的形成(二)
2.4.3阴阳学说的形成(三)
2.4.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
2.4.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
2.4.6阴阳学说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4.7阴阳学说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2.4.8阴阳学说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一)
2.4.9阴阳学说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二)
2.4.10阴阳学说的应用——指导疾病的诊断
2.4.11阴阳学说的应用——指导疾病的防治(一)
2.4.12阴阳学说的应用——指导疾病的防治(二)
2.4.13阴阳学说的应用——指导疾病的防治(三)
2.5五行学说的形成和内容
2.5.1五行学说的形成(一)
2.5.2五行的概念和属性
2.5.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方法
2.5.4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2.6五行学说的应用
2.6.1说明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
2.6.2说明病理变化和疾病诊断与治疗
2.7高思华教授五行学说访谈
2.7.1五行学说的形成(一)
2.7.2五行学说的形成(二)
2.7.3五行学说的形成(三)
2.7.4五行学说的形成(四)
2.7.5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一)
2.7.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二)
2.7.7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三)
2.7.8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四)
2.7.9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五)
2.7.10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六)
藏象
课时目标: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分类及特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五脏生理特性,五脏与体窍志液时之间的关系,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了解命门学说和心包络概念。重点:藏象概念、内脏分类、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与联系,脏腑之间的关系。难点:脏、腑、奇恒之府生理特性、五脏生理特性、命门、三焦
3.1藏象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3.1.1藏象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基础
3.1.2脏腑的分类及藏象学说的特点
3.1.3中医脏腑与解剖学脏器的关系及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3.2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特性
3.2.1五脏——心(上)
3.2.2五脏——心(下)
3.2.3五脏——肺(上)
3.2.4五脏——肺(中)
3.2.5五脏——肺(下)
3.2.6五脏——脾(上)
3.2.7五脏——脾(下)
3.2.8五脏——肝(上)
3.2.9五脏——肝(下)
3.2.10五脏——肾(上)
3.2.11五脏——肾(中)
3.2.12五脏——肾(下)
3.3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
3.3.1六腑——胆和胃
3.3.2六腑——小肠、大肠和膀胱
3.3.3六腑——三焦
3.4脏腑关系
3.4.1五脏之间的关系(一)
3.4.2五脏之间的关系(二)
3.4.3五脏之间的关系(三)
3.4.4五脏之间的关系(四)
3.4.5五脏之间的关系(五)
3.4.6六腑之间的关系
3.4.7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上)
3.4.8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下)
3.5奇恒之府——脑和女子胞
气血津液
课时目标:掌握气的生成、主要功能和运动形式;掌握血的生成、主要功能和运行;掌握津液的生成、主要功能以及代谢。掌握气血之间关系;熟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熟悉气、血、津液的概念。了解气与津液,血与津液之间的关系。重点:①气的功能;②气的分类,即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③血的生成和运行与脏腑的联系;④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脏腑的联系;⑤气与血的关系。难点:①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的区别与联系;②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脏腑的联系;③气血关系的内涵。
4.1气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4.1.1气血津液——气(上)
4.1.2气血津液——气(中)
4.1.3气血津液——气(下)
4.2血的生成和运行
4.3津液的概念和代谢
4.4气血津液的关系
经络
课时目标:掌握经络的概念;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交接、表里相合、流注次序、体表分布规律;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掌握任、督、冲、带的功能及偱行。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了解经络学说的应用,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重点:①经络的概念;②经络系统的组成;③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④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⑤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⑥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⑦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⑧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⑨经络的生理功能。难点:① 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②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即在头面部、四肢部和躯干部的分布特点;③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④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功能特点;⑤经络的生理功能。
5.1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5.2十二经脉的命名
5.3十二经脉的规律
5.4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次序
5.5奇经八脉
5.6任督冲带的循行和功能
5.7经络的生理功能
5.8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体质学说
课时目标:掌握体质的概念,掌握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熟悉体质的生理学基础,熟悉体质学说的应用。了解体质的特点,了解构成因素,了解影响体质的因素。重点:①体质的概念;②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③体质的生理学基础;④体质学说的应用。难点:①体质的概念;②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③体质学说的应用。
6.1体质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
6.1.1体质学说的概述
6.1.2影响体质的因素
6.2体质辨识
病因与发病
课时目标:掌握六淫及疫气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掌握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掌握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致病特点。熟悉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熟悉劳逸过度的致病特点。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分类;了解结石的致病特点;了解其他病因的致病特点。 重点:①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辨证求因或审证求因;②六淫的概念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③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④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⑤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⑥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⑦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⑧火热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⑨疠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⑩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⑪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致病特点。难点:①辨证求因的概念;②六淫的概念、六淫与六气的区别;③风为百病之长的含义;④行痹、痛痹、着痹的区别;⑤温、热、火的概念及区别;⑥火热邪气与暑邪的区别;⑦七情对脏腑气机的影响;⑧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区别;⑨有形之痰、无形之痰的区别;⑩瘀血的病证特点。
7.1病因概述
7.1.1病因的概念和特点
7.2外感性致病因素
7.2.1外感性致病因素的总论
7.2.2六淫之风邪
7.2.3六淫之寒邪
7.2.4六淫之暑邪
7.2.5六淫之湿邪
7.2.6六淫之燥邪
7.2.7六淫之热邪
7.2.8病因-疠气
7.3内伤性致病因素
7.3.1内伤七情
7.3.2饮食失宜
7.3.3劳逸失度
7.4继发性致病因素
7.4.1痰饮
7.4.2瘀血
7.5发病
7.5.1发病原理及影响因素(一)
7.5.2发病原理及影响因素(二)
病机
课时目标: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掌握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掌握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掌握内生“五邪”的基本概念及病机。熟悉气、血失常的病理变化;熟悉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变化。了解气血津液关系失常的病理变化;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形式。重点:①发病的基本原理;②虚实的概念及虚实的病机特点;③邪正盛衰对疾病转归的影响;④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特点、临床表现;⑤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的病机特点及主要表现;⑥气的失常的病机特点、临床表现特点;⑦血的失常的病机特点、临床表现特点;⑧津液的失常的病机特点、临床表现特点;⑨内生“五邪”的概念;⑩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病机特点、临床表现特点。难点:①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关系;②虚实真假病机内含;③阴阳偏衰病机的特点;④阴阳格拒病机的形成及临床鉴别;⑤亡阴与亡阳的区别及两者的关系;⑥伤津与脱液的在形成原因和临床表现上的区别;⑦气血津液关系失常的病机。⑧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别;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的病机特点及临床表现。
8.1发病学原理
8.1.1发病原理和发病类型
8.2基本病机
8.2.1邪正盛衰
8.2.2阴阳失调(上)
8.2.3阴阳失调(下)
8.2.4气血失常(一)——气的失常
8.2.5气血失常(二)——血的失常
8.2.6气血失常(三)——气血关系失调
8.2.7津液代谢失常
8.3内生五邪
8.3.1风气内动
8.3.2寒从中生
8.3.3湿浊内生
8.3.4津伤化燥
8.4.5火热内生
预防治则
课时目标:掌握养生、预防(治未病)、治则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熟悉养生、预防(治未病)的主要方法;熟悉治则治法关系;了解中医治疗八法的概念及适应范围。重点:治未病,治则主要内容。难点: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9.1养生与预防(治未病)
9.2治则治法概述
9.3正治法与反治法的概念与应用
9.4扶正与祛邪的概念与应用
9.5调整阴阳的概念与应用
9.6三因制宜的概念与应用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证书要求
单元测验占 50%,单元作业占 50%。总分不低于 60为合格,85分及以上为优秀。 目前取消免费证书,如有需要可以在课程结束后申请相应的认证证书。
参考资料
教材:高思华、王健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参考书:
1. 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 刘燕池,雷顺群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3. 王新华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4. 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5. 李经纬《中医名词术语词典》[M].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3月
6. 马淑然,刘兴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7. 《马淑然中医基础理论讲稿》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