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中医诊断学(上)
第10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0年02月10日 ~ 2020年07月20日
学时安排: 3-5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76733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1372)
spContent=古人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本门课程在名师的带领下,将运用直观、形象、通俗的呈现方式,为大家讲解中医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了解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请和我们一起步入《中医诊断学》(上)课程的学习之旅吧!
古人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本门课程在名师的带领下,将运用直观、形象、通俗的呈现方式,为大家讲解中医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了解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请和我们一起步入《中医诊断学》(上)课程的学习之旅吧!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一门学科。《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绪论、诊法、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主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诊法是指中医诊察、收集病人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简称为四诊;辨证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还应具备一定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病案书写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医各门临床相关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门课程的设计和讲授都很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中医诊断学》属于中医学课程体系中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同时,因为这门课程的安排一般是在中医基础理论课之后,临床基础和临床各科课程之前,所以,《中医诊断学》是在基础与临床之间起衔接作用的一门桥梁课程。

    《中医诊断学》(上),主要介绍绪论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主要内容及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则的基础上,通过四诊的学习,掌握常见中医症状、体征的概念、表现特征、临床意义及具体的诊察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辨证和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本门课程不仅面向学习中医和西医的在校学生,同时也适合海内外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在设计和讲授时,除了直观、形象、通俗外,还考虑了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临床各科等课程相关内容和知识的衔接,并邀请我校全国知名教授一同参与相关知识点的讲授和研讨,在这里对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协助采集讲课素材和课件录制的有关专家、老师及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与课件录制的专家如下:

    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王庆国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谷晓红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中医基础学科            翟双庆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脑病科                     陈志刚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呼吸科                     焦  扬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儿科                        张  虹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男科                      李海松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妇科                      刘雁峰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皮肤科                    黄青副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针灸科             周丽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脑病科            扈新刚副主任医师

课程大纲

中医诊断学(上)

第1周  绪论

1.1 走进中医诊断学

1.2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2.1 概述

1.2.2 诊法

1.2.3 辨证

1.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1.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1.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第2周  望诊--1

2.1 望诊概述

2.2 望诊发展简史

2.3 整体望诊--概述

2.4 整体望诊--望神志

2.4.1 望神志的意义及要点

2.4.2 神志异常的常见表现及临床意义

2.5 整体望诊--望面色

2.5.1 望面色概述

2.5.2 常色

2.5.3 病色的概念及表现

2.5.4 五色主病

2.6 整体望诊--望形体

2.7 整体望诊--望姿态

2.8 整体望诊--神气的分类与表现

2.8.1 有神、少神

2.8.2 失神

2.8.3 假神


第3周 望诊--2

2.9 分部望诊概述

2.10 分部望诊--望头面

 2.10.1 望头形、囟门

 2.10.2 望头发

 2.10.3 望面部

2.11 分部望诊--望五官

 2.11.1 望目

 2.11.2 望耳

 2.11.3 望鼻

 2.11.4 望口、唇、齿、龈

 2.11.5 望咽喉

2.12 分部望诊--望颈项

2.13 分部望诊--望躯体

2.14 分部望诊--望四肢

2.15 分部望诊--望二阴

2.16 分部望诊--望皮肤

2.17 分部望诊--望指甲

2.18  望小儿食指络脉


第4周 望诊--3

2.19 舌诊概述

2.20 舌诊--舌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2.21 舌诊--中医对舌的认识及舌诊的内容

2.22 舌诊--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23 舌诊--正常舌象及其生理变异

2.24 舌诊--望舌质

        2.24.1 舌神

        2.24.2 舌色 

        2.24.3 舌形

        2.24.4 舌态

        2.24.5 舌下络脉

2.25 舌诊--望舌苔

        2.25.1苔质 

        2.25.2 苔色

2.26 舌诊--舌象分析要点 

2.27 舌诊--舌诊的意义及临床运用 


5周  闻诊

3.1 闻诊概述

3.2 闻诊发展简史

3.3 听声音--语声    

      3.3.1 正常语声的特征   

      3.3.2 语声重浊、音哑与失音、语言謇涩

3.4 听声音--喷嚏、鼻鼾

3.5 听声音--咳嗽、咯痰

3.6 听声音--喘、哮

3.7 听声音--恶心、呕吐

3.8 听声音--呃逆、嗳气

3.9 听声音--肠鸣、太息、呵欠

3.10 嗅气味


6周  问诊--1

4.1 问诊概述

4.2 问诊发展简史

4.3 问诊的方法及技巧

4.4 问诊的内容

4.5 常见症状的问诊--问寒热

      4.5.1 寒热的概念及询问的意义和方法

      4.5.2 恶寒发热、寒热往来

      4.5.3 但寒不热、但热不寒

4.6 常见症状的问诊--问汗出

      4.6.1 汗出的概念、机理及询问方法 

      4.6.2 汗出异常的表现类型及特征


7周  问诊--2

4.7 常见症状的问诊--问疼痛

      4.7.1 疼痛的概念、基本病机及询问方法

      4.7.2 问疼痛的性质

      4.7.3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

      4.7.4 问疼痛的部位--其他部位的疼痛

4.8 常见症状的问诊--问头晕、头昏

4.9 常见症状的问诊--问口、目相关症状

4.10 常见症状的问诊--问胸、胁、脘、腹相关症状

4.11 常见症状的问诊--问身重、疲劳

4.12 常见症状的问诊--问睡眠

        4.12.1 睡眠的生理及询问方法

4.12.2 睡眠异常的表现类型及特征

4.13 常见症状的问诊--问饮食

       4.13.1 饮食的生理及询问方法

 4.13.2 问口渴与饮水

         4.13.3 问食欲与食量


8周  问诊--3

4.14 常见症状的问诊--问大便

        4.14.1 大便形成的机理及询问方法

4.14.2 大便异常的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4.15 常见症状的问诊--问小便

4.16 常见症状的问诊--问妇女

        4.16.1 妇女的月经、带下生理特点及询问方法

        4.16.2 常见月经、带下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4.17 常见症状的问诊--问男子

4.18 常见症状的问诊--问小儿


第9周 切诊-1

5.1 脉诊概述

5.2 脉诊发展简史

5.3 脉诊的常用部位

5.4 脉象的形成机理

5.5 寸口诊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6 脉象的构成要素

5.7 正常脉象及生理变异


第10周 切诊-2

5.8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5.8.1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概述

5.8.2 浮脉、沉脉

5.8.3 迟脉、数脉、疾脉

5.8.4 虚脉、实脉

5.8.5 长脉、短脉

5.8.6 滑脉、涩脉

5.8.7 洪脉、大脉、细脉

5.8.8 濡脉、弱脉

5.8.9 芤脉、革脉

5.8.10 弦脉、紧脉

5.8.11 促脉、结脉、代脉

5.8.12 散脉、微脉

5.8.13 伏脉、牢脉

5.8.14 动脉、缓脉                        


第11周 切诊-3

5.9  相兼脉、真脏脉

5.10 脉诊的意义及临床运用

5.11 按诊

        5.11.1 按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11.2 按诊的内容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中医院校的大专、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与年轻教师;西医院校的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如果是对中医感兴趣的初学者,可在学习本门课程的同时,同步学习、查阅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证书要求

本课程评价采用百分制计分,分为以下3个部分:

1.平时单元测验 50%,为客观题;

2.平时课程讨论的表现为 10%

3.课程结束考试40%,为客观题。

综合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85分及以上为优秀。

证书需付费

参考资料

王天芳  中医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年9月

袁肇凯  王天芳  中医诊断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

季绍良  成肇智  中医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6月

王忆勤  中医诊断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年8月

李灿东  吴承玉  中医诊断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年8月

陈家旭  邹小娟  中医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年12月

吴承玉中医诊断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11年10月

邓铁涛  中医诊断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年11月

李乃民  张大鹏  王宽全  舌诊学  学苑出版社  2006年2月

张家锡  中医望诊彩色图谱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9月

徐琬梨  任健  跟名师学中医诊断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4年9月

许家佗  中医舌诊彩色图谱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费兆馥  顾亦棣  新编中医诊法图谱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5年11月

李秉琦 实用口腔黏膜病学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年2月

魏克立 口腔黏膜病学  科学出版社 2006年2月

杜希哲 李林 舌疾病学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3年4月

吴翰香 色脉舌诊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年3月

陈泽霖  贝润浦  舌苔与疾病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年4月

陈泽霖,陈梅芳舌诊研究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5年2月

顾亦棣 费兆馥望舌识病图谱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5月

费兆馥 许家佗 中医脉诊知识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10月

费兆馥  现代中医脉诊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1月

王明三   中医按诊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1月

常见问题

声明:

1.本课程部分图片、视频来自网络及书籍,为教学需要在此借鉴。如果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2.尊重老师与同学,不发表暴力文字,与人为善。

3.不在平台内发布非法、违禁信息。

北京中医药大学
8 位授课老师
王天芳

王天芳

教授

吴秀艳

吴秀艳

教授

薛晓琳

薛晓琳

教授

推荐课程

金融学(二)

李健

196052人参加

C语言程序设计进阶

翁恺

76464人参加

沟通心理学

裴秋宇

158468人参加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Python)

车万翔

129564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