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是化学类的基础。它是应用物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有关化学现象和化学过程的一门科学。从物质变化的化学与物理现象的联系入手研究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科学。
《物理化学下》课程是《物理化学上》课程的延续,在学习完《物理化学上》课程之后才能学习。
物理化学(下)内容包括:1继续学习热力学基础理论—统计然力学,2化学热力学理论应用的扩展—在电化学和表面现象中的应用扩展,3化学动力学基础理论—化学动力学,4学习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理论的共同应用。
物理化学(下)涉及研究方法与主要理论是:经典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理论。
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理论上解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某些结论,是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理论基础
物理化学原理普遍存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本课程学习能学到许多科学思维方法,如:实践——归纳总结——理论——实践、模型——演绎推理——理论——实践。
《物理化学下》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仍然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指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化学下》课程主要包含:电化学、界面现象、化学动力学、胶体化学、统计热力学等章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译,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学会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本课程为后继的专业课及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1.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目标要求: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态度以及刻苦钻研的拚搏精神。
③结合物理化学有关内容,强调:“实践――理论--实践”的公式,反复体会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课程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和目标:
(1)物理化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分为热力学方法、统计力学方法和量子力学方法。本课程要求较好地掌握应用经典热力学方法。
(2)通过本门课学习使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增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抽象思维建立起来的概念、模型的讲述,训练学生的科学抽象、逻辑推理能力。
3.课程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方面的目标要求:
通过物理化学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从实验的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及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和解决问题的一般科学方法。
绪论
绪论
第七章 电化学
7-1 电化学基本概念及术语
7—2离子迁移数
7-3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7-4电解质离子的活度
7-5可逆电池
7-6可逆电池热力学
7-7电极电势
7-8电极种类(2个视频)
7-9电池设计
7-10电解与极化、7-11本章小结与学习指导
电化学单元测验
电化学作业
第八章界面现象
8-1界面现象基本概念及术语
8-2润湿现象
8-3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现象
8-4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现象
8-5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与本章小结
界面现象单元测验
界面现象作业
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
9-1 化学动力学基本概念及术语
9-2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微分式
9-3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积分式(2个视频)
9-4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9-5 最简单的复合反应
9-6 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方法
9-7 典型特殊反应
9-8 反应速度理论,$ 本章小结与学习指导
化学动力学单元测验
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单元作业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1胶体化学基本概念和术语,10-2胶体制备
10-3胶体的物理性质
10-4憎液溶胶的胶团结构,10-5憎液溶胶的经典稳定理论,10-6憎液溶胶的聚沉,本章小结与学习指导
胶体化学单元测验
胶体化学单元作业
第十一章 统计热力学
11-1统计热力学基本概念及术语
11-2能级分布的微态数及系统的总微态数
11-3最可几分布、平衡分布、玻尔兹曼分布及配分函数定义
11-4粒子配分函数的计算(2个视频)
11-5系统内能、热容与配分函数的关系
11-6系统熵与配分函数的关系
11-7其它热力学函数与配分函数的关系,11-8理想气体反应标准平衡常数与配分函数的关系,本章小结与学习指导
统计热力学单元测验
统计热力学单元作业
预备知识:
教材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物理化学》,第六版,高教出版社,2017年
辅助教材
北京化工大学编,《物理化学例题与习题》化学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