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各药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与之相关知识的一门重要课程。中药学与中医学基础、方剂学一道,构成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知识体系,为临床中医师提供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重要知识,为药学工作者开展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依据,并为广大中医药爱好者普及中药学知识奠定基础。中药是中医临床用以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几千年来为保障人们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依据学员对本课程总体的认可和高度评价,本次的教学大纲顺序、视频资料、补充资料依据运行将沿袭第5轮模式。视频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共计24单元。总论重点介绍中药相关基本概念、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中药的用药禁忌4个单元;各论重点介绍近200种临床常用代表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要点,含20个单元(授课内容见课程大纲)。此外,还将同步补充PPT,突出“性-效-用”知识要点,总论与各论还将以Word文档方式,补充视频以外的知识,供学员们学习参考(不纳入期末考试)。
授课特色:①要素:本课程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为目的,突出中药的“性-效-用”主线,强化基础理论与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知识要素,注重以功效为核心,上推性能,下联主治,关联用法与使用注意的教学理念与特色。②方法:以问题、案例为导向,结合课程特点,采用图表对应,动静结合,模块化比较鉴别,突出特征,强化知识重点,突出课程目标,以提高学习能力和中医思辨能力。③形式:视频加补充资料拓展知识,讨论与内容评价结合,师生灵活互动,本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面向全社会中医药爱好者,多路径传播中药学的基础知识。
适宜对象:本课程适用于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护理学、其他非医药类专业本科,执业医师、执业药师从业人员,以及全社会广大的中医药爱好者。
注意:本期课程运行,平时成绩除自测外,依然有作业互评,请学员们注意详查评分标准(公告栏说明),并注意按照相应要求完成。
1.知识:掌握中药基础理论和代表常用中药的性能特点、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相关知识要素,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技能:以教材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与理论联系实际及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周:总论
第一单元:中药相关概念
第二单元:中药的性能
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
第四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一周测试题
第一周作业
第二周:各论
第二周作业题
第五单元: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
第二周测试题
第三周:各论
第六单元: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
第三周测试题
第三周作业题
第四周:各论
第四周 作业题
第六单元:清热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
第七单元:泻下药
第四周:各论
第五周:各论
第五周:第八单元 :祛风湿药 / 第九单元 :化湿药 / 第十单元 :利水渗湿药
第五周:各论
第五周:作业
第六周:各论
第六周:第十一章:温里药 / 第十二章:行气药 / 第十三单元 :消食药 / 第十四单元 :驱虫药
第六周测试
第六周:作业
第七周:各论
第七周: 第十五单元 :止血药 / 第十六单元 :活血化瘀药 / 第十七单元 :化痰药
第七周测试
第七周 作业
第八周:各论
第八周:第十八单元 :止咳平喘药 / 第十九单元 :安神药 / 第二十单元 :平肝潜阳药
第八周测试
第八周 作业
第九周:各论
第九周 作业
第九周:第二十一单元 :息风止痉药 / 第二十二单元 :开窍药 / 第二十三单元 :补虚药(补气药)
第九周测试
第十周:各论
第十周:第二十三单元 :补虚药(补血药)/ 第二十三单元 :补虚药(补阴药)
第十周测试
第十周 作业
第十一周:各论
第十一周:第二十三单元 :补虚药(补阳药)/ 第二十四单元:收涩药
第十一周测试
第十一周 作业
学习者当具备一定的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知识。
1.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讨论10次以上。
2. 按时完成每周各单元学习内容的课后测试题、作业互评(最少需完成5个作业并参与互评,详见评分标准与公告栏)。
3. 按时完成线上期末考试。
成绩评定方法:各学习内容的课后测试题40%、作业互评占10%、期末考试40%,讨论题10%。
王建.中药学[M].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8.
王建.临床中药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01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陈家旭.中医诊断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张廷模.中药功效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