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与旅游审美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深邃的艺术和科学价值。而旅游审美则是彰显文化遗产内涵的主要方式,并体现着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人生需要审美,就像生活需要阳光、空气。借助审美散发的光,探寻遗产的魅力,是我们作为有情感的个体,在芸芸众生中的独特之处。我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朱光潜先生甚至将美与人生相联系,他在《谈美》一文中说:“人生的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文化遗产与旅游审美》这门课是响应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的目标任务而开设的高校通识课,目的是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将文化遗产蕴含的智慧、精神内涵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个人修养和社会认知,让大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所具备的强大IP属性及其产生的吸引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乐趣。因此,这门课是为了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增长旅游审美知识而开设的高校通识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在历史中生长的脉络和痕迹,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认知,更能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找寻到通向未来的路径。

《文化遗产与旅游审美》这门课的内容分为文化遗产与旅游审美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讲教师重点对文化遗产概念、内涵,遗产解说和各类型的文化遗产进行解读,引导同学们体会文化遗产的魅力,探寻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农业遗产、20世纪建筑遗产、线性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等各类型遗产的深厚底蕴,形成对文化遗产了解、欣赏以致保护的认知过程。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旅游审美的引导,让同学们掌握旅游实际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表现出的美学特征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领悟审美对于生活质量的意义。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旅游审美的心理要素与审美体验、自然景观审美特性、人文景观审美特性以及意大利文化遗产之美、美国国家公园之美、日本文化遗产之美等。

学习这门课,可以引导大家学会用旅游审美的知识体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悟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的意义,让审美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拓宽视野,提高对美的鉴赏与体验,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感性及精神需求,学会“诗意的栖居”。

这门课的特色和亮点在于,课程的内容组织、课件制作、主题设计力求生动有趣,图文优美。通过音乐、小视频、动画等环节的设置,丰富听课感受,激励精神,温润心灵,在人生世相中找寻生活的乐趣。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授课目标

《文化遗产与旅游审美》是响应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而开设的高校通识课,通过对文化遗产和旅游审美的知识解读,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有效传承。课程目标侧重大学生美育与人文社科素养的提高,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兼具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并懂得要肩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如习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文化遗产与旅游审美》属于人文社科类课程,重点是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并提升文化素养。高校大学生可直接选择学习该课程,对预备知识不做硬性要求。为了提升听课效果,可提前预备并了解有关文化遗产、旅游、美学的相关知识,为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学趣味做铺垫。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代表性书目:

1王柯平.《旅游美学论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王柯平.《美之旅》[M].南京出版社,2006.

3.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4.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M].作家出版社,2018.

5.朱光潜.《无言之美》[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6.单霁翔.《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7.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8.单霁翔.《线性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

9.单霁翔.《20世纪遗产保护》[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

10.宗白华.《美学的境界》[M].文化发展出版社,2018.

1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1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14.王艳平.《遗产旅游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5.戴伦·J.蒂莫西 著,程尽能 译.《遗产旅游》[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16.戴伦·J.蒂莫西 著,孙业红等译.《文化遗产与旅游》[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

17.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

18.诺伯舒兹.《场所精神》[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9.[德]爱娃.海勒 吴彤译.《色彩的性格》[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0.[英]约翰.厄里,黄宛瑜译.《游客的凝视》[M].格致出版社,2016.

21. [美]约瑟夫.派恩等,夏业良等译.《体验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2.田连波.《旅游审美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23.李允禾.《华夏意匠》[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4.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三联出版社,2001.

网站:

UNESCOWorld Heritage List)网站 、世界文化遗产网、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美国国家公园等相关网站

杂志:

《中国文化遗产》《博物馆研究》《中国国家地理》《美与时代》《中国美学》等

微信订阅号:

国家文物局、文博圈、物道、丹尼尔先生、美学文摘、田艺苗的田、旅思马记、拾遗、中华美学学会、工商管理学者之家、中国旅游研究院、日本旅行攻略、日本通等


备注:

本课程“佛光寺转角铺作动画”来自清华大学63营造学社,制作:王南等;

部分图片和视频来自优酷、搜狐、腾讯视频等网络,特向作者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