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本课程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要求,贯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兼顾大学生日常生活劳动、侧重于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需要,旨在提升大学生综合劳动素养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课程共设计了三篇:第一部分劳动基础理论,包括劳动教育概述、劳动职业素养、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关系;第二部分劳动知识技能,包括劳动社会保障、劳动安全、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劳动法与劳动风险防范;第三部分劳动教育实践,包括劳动教育的实践和实验设计。
1.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观念根植于学生内心,使学生摒弃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观念。塑造正确的劳动态度和情感,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愿意用劳动去服务人民、贡献社会、建设国家。(对应毕业要求1.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2.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塑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系统掌握劳动法律、劳动关系、劳动社会保障、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等劳动科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本质,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形成科学的劳动观。(对应毕业要求1.2熟悉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掌握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和相关法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能让大学生充分利用知识和技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秉承“德智体美劳”五育理念,促进以劳树德、以劳强智、以劳强体、以劳逸美,培养学生把劳动作为生活本身的态度与习惯。(对应毕业要求9.1能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4.牢固树立劳动教育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观念,促进学生自觉实现“德智体美劳”的融通,树立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劳动习惯,能够根据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自觉提升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技能。(对应毕业要求9.3能针对个人或职业发展的需求,采用合适的方法,自主学习,适应发展。)
劳动教育导论
序言
第一章 劳动与劳动教育
1.1 大学劳动教育第一课
1.2 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1.3 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
第一章 单元测验
第二章 劳动价值观与劳动素养
2.1 劳动价值观
2.2 劳动价值观变迁
2.3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2.4 工匠精神的内涵
2.5 大学生劳动能力的构成
2.6 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培育
第二章 单元测验
第三章 劳动关系与劳动力市场
3.1 劳动力市场
3.2 就业与失业
3.3 劳动关系概念与流派
3.4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3.5 劳动关系主体
3.6 劳动关系管理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 单元测验
第四章 劳动安全
4.3 安全色与安全标志
4.4 防止触电事故
4.5 机械事故防范
4.6 中毒窒息事故防范
4.1 我国劳动安全发展概况
4.2 劳动中的危险与事故
第四章 单元测验
第五章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
5.1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病
5.2 职业性损害的三级预防
5.3 体力劳动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5.4 脑力劳动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5.5 职业心理
5.6 职业紧张
5.7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监测
第五章 单元测验
第六章 劳动法与劳动风险防范
6.1 劳动法发展改革
6.2 劳动法律关系
6.3 劳动风险防范
6.4 知识产权风险防范
6.5 劳动条件与劳动保护
6.6 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
6.7 劳动争议诉讼
第六章 单元测验
第七章 劳动社会保障
7.1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沿革
7.2 我国劳动社会保障制度
7.3 老残风险与养老金改革
7.4 健康风险与健康保障系统
7.5 职业风险与职业保障制度
7.6 生存风险与社会救助制度
第七章 单元测验
第八章 大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前景
8.1 大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挑战
8.2 德智体美劳协同育人
8.3 大学劳动教育的总体趋势
第八章 单元测验
学生应具有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素养和相关知识,具体如下:
(1)能够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固化良好劳动习惯;
(2)已经选择服务性岗位,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积极参加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3)已经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1—2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劳动教育》,主编:蔡瑞林、张根华、张国平,书号:978-7-04-055778-7,定价:30.00元,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次:2021年4月第1版。
Q1 : 《劳动教育》是什么性质的课程?A1 : 已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是通识类(固定)必修课。
Q 2: 《劳动教育》课程组主要包括哪些师资?A 2: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党建、管理学、法学等四个学科的优质师资。
Q 3: 《劳动教育》课程具体由哪些老师完成授课?A 3: 《劳动教育》大学慕课部分主要由张根华、蔡瑞林、张国平3位教授,马军伟、宋君、陈明、周艳4位副教授,黄波、钱思雯、董晓伟、李文闻4位讲师构成教学核心团队。《劳动教育》课内实践项目由各二级学院指派专业教师完成。
Q4 : 《劳动教育》课程如何评定?A4 : 大学慕课理论部分成绩由单元测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在线讨论参与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单元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在线讨论参与成绩占总成绩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