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众所周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社会的出现就彰显了劳动的自由创造力量。结合个体成长,劳动促进了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从古代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论断到现代的“开心就好、不愿劳动”思潮,人们似乎没有完全理解劳动的真谛。面对“只需要简单操作,就可以让机器完成”的人工智能时代,面对劳动教育缺失造成的“巨婴”现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了解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这正是《大学劳动教育》这门课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常熟理工学院积极响应,第一时间组建了《大学劳动教育》课程团队,开发了《大学劳动教育》MOOC课程。通过课程学习,您不仅会理解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等基础劳动理论,同时也将掌握劳动保障、劳动安全、劳动风险防范等基础劳动技能。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劳动教育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本课程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要求,贯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兼顾大学生日常生活劳动、侧重于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需要,旨在提升大学生综合劳动素养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课程共设计了三篇:第一部分劳动基础理论,包括劳动教育概述、劳动职业素养、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关系;第二部分劳动知识技能,包括劳动社会保障、劳动安全、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劳动法与劳动风险防范;第三部分劳动教育实践,包括劳动教育的实践和实验设计。

授课目标

1.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观念根植于学生内心,使学生摒弃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观念。塑造正确的劳动态度和情感,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愿意用劳动去服务人民、贡献社会、建设国家。(对应毕业要求1.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2.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塑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系统掌握劳动法律、劳动关系、劳动社会保障、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等劳动科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本质,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形成科学的劳动观。(对应毕业要求1.2熟悉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掌握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和相关法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能让大学生充分利用知识和技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秉承“德智体美劳”五育理念,促进以劳树德、以劳强智、以劳强体、以劳逸美,培养学生把劳动作为生活本身的态度与习惯。(对应毕业要求9.1能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4.牢固树立劳动教育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观念,促进学生自觉实现“德智体美劳”的融通,树立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劳动习惯,能够根据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自觉提升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技能。(对应毕业要求9.3能针对个人或职业发展的需求,采用合适的方法,自主学习,适应发展。)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学生应具有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素养和相关知识,具体如下:

(1)能够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固化良好劳动习惯;

(2)已经选择服务性岗位,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积极参加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3)已经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1—2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资料

《大学劳动教育》,主编:蔡瑞林、张根华、张国平,书号:978-7-04-055778-7,定价:30.00元,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次:2021年4月第1版。

常见问题

Q1 : 《劳动教育》是什么性质的课程?A1 : 已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是通识类(固定)必修课。

Q 2: 《劳动教育》课程组主要包括哪些师资?A 2: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党建、管理学、法学等四个学科的优质师资。

Q 3: 《劳动教育》课程具体由哪些老师完成授课?A 3: 《劳动教育》大学慕课部分主要由张根华、蔡瑞林、张国平3位教授,马军伟、宋君、陈明、周艳4位副教授,黄波、钱思雯、董晓伟、李文闻4位讲师构成教学核心团队。《劳动教育》课内实践项目由各二级学院指派专业教师完成。

Q4 : 《劳动教育》课程如何评定?A4 : 大学慕课理论部分成绩由单元测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在线讨论参与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单元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在线讨论参与成绩占总成绩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