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是金融专业的统帅性基础理论课程。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多元。教学体系以开放经济为环境,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以货币、信用及其价格等基本要素为基础,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载体,阐释金融运作的基本原理;以利率为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纽带,说明其作用机理;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讨论宏观金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研究金融发展的稳健与效率问题。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有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名: 金融学 |
第1单元 金融机构体系 1、通过认识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产生、发展,掌握银行业概况,了解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种类。 2、认识存款类金融机构与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异同。 3、认识商业银行的主要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掌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内容与方法。 4、认识政策性银行的特征及种类,了解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运作方式,掌握政策性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5、了解和掌握信用合作机构的特点、作用及主要业务。 主讲内容: 第一节 金融机构的产生与功能 一、金融机构的产生及其分类 二、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功能 第二节 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与发展 一、现代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 二、金融机构的经营体制及其演变 三、现代各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趋势 四、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与作用 第三节 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一、旧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变迁 二、新中国成立后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三、中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 四、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金融机构体系 五、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金融机构体系 六、台湾的金融机构体系 |
第2单元 存款类金融机构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认识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产生、发展,掌握银行业概况,了解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种类。 2、认识存款类金融机构与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异同。 3、认识商业银行的主要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掌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内容与方法。 4、认识政策性银行的特征及种类,了解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运作方式,掌握政策性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5、了解和掌握信用合作机构的特点、作用及主要业务。 主讲内容: 第一节 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种类与运作原理 一、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种类与相互关系 二、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运作原理 第二节 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的演进 二、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三、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 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第三节 政策性银行 一、政策性银行的运作特征与作用 二、政策性银行的种类 三、中国的政策性银行 第四节 合作金融机构 一、合作金融机构概述 二、合作金融机构的种类 三、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业务与管理 |
第3单元 非存款类金融机构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认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异同。 2、认识和掌握保险公司的经营特征、作用及其发展趋势。 3、了解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理解其主要作用。 4、了解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投资基金的主要种类和经营原则。 5、了解和掌握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运作特点、作用及主要业务种类。 6、了解金融担保公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等其他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概况。 主讲内容: 第一节 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种类与发展条件 一、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种类与业务特点 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发展的条件 第二节 投资类金融机构 一、投资类金融机构概述 二、证券公司 三、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第三节 保障类金融机构 一、保障类金融机构概述 二、保险公司 三、社会保障机构 第四节 其他非存款类金融机构 一、信托投资公司 二、金融租赁公司 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四、汽车金融服务公司 五、金融担保公司 六、金融信息咨询服务类机构 |
第4单元 中央银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中央银行产生、发展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认识中央银行体制的类型,掌握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3、认识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关系,掌握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分析方法。 4、结合中央银行基本原理,深刻认识我国中央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5、了解中央银行清算业务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中央银行清算业务的含义、支付清算系统的类型和作用。 主讲内容: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演进与类型 一、中央银行产生与发展 二、中央银行的类型与组织形式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三、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业务运作 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二、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三、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四、中央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关系 五、中央银行的清算业务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运作规范及其与各方的关系 一、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律规范与原则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及其与各方面的关系 |
第5单元 货币需求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了解货币需求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了解货币需求的宏观与微观分析视角;掌握名义货币需求 & 实际货币需求;掌握货币需求的数量与结构问题; 2、掌握主要的货币需求理论提出的背景、框架、结论与政策主张;掌握理论发展脉络与演进; 3、了解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货币需求的特点;掌握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货币需求的特点与主要影响因素;了解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 主讲内容: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分析视角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二、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与微观视角 三、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四、货币需求的数量与结构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二、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两个著名的方程式 三、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五、货币需求理论的继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货币需求分析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决定与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二、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 三、现阶段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与影响因素 |
第6单元 货币供给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机制与经济机制;了解供给过程的环节、特点、涉及的主要经济主体; 2、掌握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的作用;深刻理解和掌握央行投放和调控基础货币的主要途径与方式;理解与存款准备金相比,央行可更有效地调控基础货币的机制; 3、掌握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机制; 4、深刻理解和掌握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货币乘数及影响因素; 5、理解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与控制;理解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 外生性问题; 6、结合数据分析,了解近年来中国基础货币投放和调控的主要方式与特点;理解中国货币乘数的增长趋势及影响因素。 主讲内容: 第一节 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二、货币供给机制与经济体制 三、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与货币供给过程及其特点 第二节 基础货币 一、基础货币及其构成 二、基础货币的收放渠道与方式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一、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 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 三、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主要制约因素 四、存款扩张的倍数 第四节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量 一、货币乘数及其公式推导 二、货币乘数的主要决定因素 三、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分析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与控制 一、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 二、货币供给的控制 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
第7单元 货币均衡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货币供求均衡与失衡的经济含义;掌握货币供求均衡与总供求均衡之间的联系; 2、掌握国际收支主要账户的内容、国际收支统计的主要方法与原则;了解国际收支均衡的表现、原因、应对和调节方式;掌握国际收支失衡对货币供求、总供求的影响;了解国际储备资产管理; 3、掌握通胀的特征、分类及度量;理解通胀的社会经济影响;理解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掌握通胀的成因及治理; 4、掌握通缩的特征、分类及度量;理解通缩的社会经济影响;理解通缩胀的成因及治理; 5、结合数据分析,理解我国发生的几次显著通胀、通缩的主要成因、影响与治理。 主讲内容: 第一节 货币供求均衡与总供求平衡 一、货币供求均衡原理 二、货币均衡与总供求均衡 三、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因素 第二节 国际收支及其均衡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二、国际收支的均衡与调节 三、国际储备管理 第三节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均衡 一、对外收支与总供求 二、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 三、开放经济下的货币需求 四、开放经济下的货币均衡 第四节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二、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三、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 四、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 五、通货膨胀的成及其治理 第五节 通货紧缩 一、通货紧缩的含义与衡量 二、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 三、通货紧缩的治理 |
第8单元 货币政策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货币政策的框架,理解货币政策调控的作用机理;理解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主要内容和各目标之间的关系,把握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2、理解货币政策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理解并分析可作为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把握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选择; 3、识记与领会货币政策工具的类型与含义;分析并理解诸工具的优点与局限性;把握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历史与演变; 4、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与主要环节;领会货币政策时滞的界定与影响效应;认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情况; 5、理解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共性与区别,理解两者的协调配合;分析中国不同经济背景和发展阶段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与效果。 主讲内容: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与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框架与作用机理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 三、货币政策诸目标的关系 四、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第二节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 一、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的作用与基本要求 二、可作为操作指标的金融变量 三、可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 四、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 二、一般性政策工具 三、选择性政策工具 四、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第四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 三、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四、货币政策时滞 第五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一般作用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运用的必要性 三、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 四、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
第9单元 金融监管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识记金融监管的概念,了解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作用;掌握金融监管的目标、原则与构成体系; 2、理解金融风险特征与类型,分析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的关系;理解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3、理解金融监管体制的类型与历史变迁,掌握与分析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掌握与分析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演变; 4、识记与领会金融监管主要手段与方法,理解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监管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 主讲内容: 第一节 金融监管原理 一、金融监管概述 二、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 三、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 一、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与变迁 二、当前各主要国家金融监管体制简介 三、中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及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金融监管的实施 一、金融监管的手段与方法 二、银行业监管 三、证券业监管 四、保险业监管 |
第10单元 金融发展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的决定以及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推动作用; 2、理解金融活动对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从金融总量失控、金融业的高风险和金融创新过度三个方面分析不良影响的产生与破坏性; 3、掌握金融创新的含义与主要表现,分析金融创新的成因;理解当代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负面效应和挑战; 4、识记与掌握金融结构的含义与表现形式,理解金融结构形成的基础条件;分析影响金融结构的主要因素与评价指标,理解金融结构对金融、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5、掌握经济金融化的含义与发展过程,理解经济金融化的作用与影响;掌握金融全球化的含义与主要表现,理解金融全球化的作用与影响。 主讲内容: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决定金融 二、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推动作用 三、金融活动可能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第二节 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 一、金融创新的概念与分类 二、当代金融创新的主要表现 三、当代金融创新的成因 四、当代金融创新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 一、金融结构的含义与表现形态 二、形成金融结构的基础性条件 三、影响金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四、金融结构的分析指标与评价角度 五、金融结构的作用与影响 第四节 经济金融化与金融全球化 一、经济金融化 二、金融全球化 |
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史、统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等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课程的学习以阅读为主,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作业加强自主性学习,倡导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讨论思辨,归纳整理。
(1)课程指定使用教材:
李健:《金融学》(第三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配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ISBN: 9787040505924。
购买链接一: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20z.1000880.0.0.CCq7bZ&id=582569255830
购买链接二: 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644775245
(2)课程参考阅读教材及书目:
黄达:《金融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
兹维·博迪:《金融学》;
饶余庆:《现代货币银行学》;
国内各高校国家精品课程配套版本的《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教材中选一。
(3)报刊阅读:
中文期刊:跟踪阅读《经济研究》;《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中国金融》;《金融论坛》;《银行家》;各大学的学报(人文社科版);《金融时报》;《参考消息》;《经济观察报》等。
外文期刊:
The Banker; Business Week;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inancial Tim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The Journal of finance,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