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本课程汇集古代建筑、古典园林、古城民居、帝王陵寝,道教圣地、奇山丽水、神秘化石等众多遗产类型,专业、科普、趣味于一体,让你在老师生动讲述中饱览祖国精华、爱上传统文化、收获旅游鉴赏力。还等什么?快跟我们一起探索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奥秘吧!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你知道哪些世界遗产?它们在历史的变迁中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世界遗产的价值在哪里,又将面临着怎样的未来之路?跟我们一起走进《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老师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为你一一解答。

课程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共12个专题24个知识点,生动讲述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源起与发展。在这里,你将读懂藏在古代建筑中的神秘语言,领略古典园林的独具匠心;在这里,你将欣赏古城民居,走进帝王陵寝,体验道教的养生文化;在这里,你会领略奇山异石的壮美,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还藏着上亿年的化石奥秘,一步步为你解开生命的由来与精彩……

来自不同学科的你将在饱览精华旅游资源的同时,对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传统文化学会鉴赏并由衷热爱,对自然资源探索成因并科学审美,拥有品读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鉴赏力。


授课目标

本课程面向对旅游感兴趣的在校学生和社会大众,以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源起与发展为导入,通过丰富多样、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讲述,带领学生赏析古代建筑、古典园林、古城民居、帝王陵寝,道教圣地、奇山丽水、神秘化石等众多精华旅游资源,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会鉴赏并由衷热爱,对自然资源探索成因并科学审美,拥有品读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鉴赏力,并树立科学的世界遗产保护观。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学习本课程之前要了解我国文化与自然遗产发展现状,具有观景赏美、求知探索的雅兴。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李江敏.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3

李江敏,苏洪涛.中国旅游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Z].1972.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Z].2021

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 2015

(英)费尔登,朱可托著,刘永孜等译. 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指南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Lyu Zhou(吕舟). World Heritage in Transition 2013-2019(变化中的世界遗产2013-2019).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世界遗产大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李江敏,李志飞.文化旅游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郭凌,周荣华,陶长江.世界遗产旅游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

薛岚,吴必虎,齐莉娜.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转变和传播理念的引出[J].经济地理,2010,30 (05).

梁保尔,张朝枝.“世界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遗产类型的特征研究[J].旅游科学,2010,24(06).

苏明明.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与社区参与[J].旅游学刊,2012,27(05)

王晨,王媛. 文化遗产导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马明飞.自然遗产保护的立法与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

魏晓霞,晁增华,陈中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对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启示[J].西部林业科学,2021,50(02).

马勇,余东林,周宵.中国旅游文化史纲[M].北京:中国旅游文化出版社,2008

吕舟. 文化遗产保护[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吕舟.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丝绸之路”[J].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6(01).

李江海,王盟楠.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发展概述[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0,5(01).

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政府治理视角的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张朝枝,陈钢华.旅游目的地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

张朝枝,郑艳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国际规则演变[J].旅游学刊,2011,26(01).

劳拉.简.史密斯著,苏小燕,张朝枝译.遗产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杜晓帆.文化遗产价值论探微:人是文化遗产的灵魂[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

吴必虎,黄潇婷.旅游学概论[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吴必虎,黄潇婷.旅游学概论[M].3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吴必虎,王梦婷.遗产活化、原址价值与呈现方式[J].旅游学刊,2018,33(09).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陈耀华.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及其保护利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邹统钎.遗产旅游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邹统钎.中国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与体制改革[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孙克勤,世界遗产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孙克勤,遗产保护与开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孙克勤,孙博.世界遗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孙克勤.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存在的问题和保护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26(11).

邓爱民,王子超.中国世界遗产与旅游[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

彭顺生.世界遗产旅游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彭顺生.世界遗产旅游概论[M].2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

吴承照,王婧.遗产保护性利用与旅游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彭跃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蔚东英等.世界自然遗产申报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刘慧媛.世界遗产地无形资产协同运营机制研[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郑玉歆,郑易生.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中外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何宝通.中国古代建筑及历史演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王旭东.使命与担当——故宫博物院95年的回顾与展望[J].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0(10).

王旭东.基于新发展理念的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探索[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01).

贾洪波.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曲线之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05).

单霁翔.单霁翔带你走进故宫[M]. 北京:故宫出版社,2020.

王世瑛, 朱德明.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

故宫博物院. 紫禁城宫殿建筑装饰[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5.

周苏琴. 北京故宫[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寒悦. 中国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1.

刘珊.苏州园林[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3.

朱光亚,余惟佳.中国传统园林遗产保护的理念初探[J].建筑遗产,2021(04).

顾至欣, 张青萍.近20年国内苏州古典园林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园林,2018,34(12).

顾至欣,张青萍.园曲同构视角下网师园旅游演艺体验与空间关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02).

莫纪灿,张青萍.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苏州古典园林活化策略研究——以网师园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05).

黄龙妹,金荷仙,李胜男,张丽.论避暑山庄声景营造[J].中国园林,2019,35(06).

程里尧.中国古典园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邵忠.苏州古典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薛林平.建筑遗产保护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薛林平.建筑遗产保护概论[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俞宏理.老房子——皖南的徽派建筑[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余治淮,余济海.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宏村[M].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M].合肥:黄山书社,2002.

开平县志编纂委员会.开平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梁思成,林洙.古拙: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概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6.

王晓华.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

开平碉楼:2001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

福建土楼编委会.福建土楼[M].北京:国家文物局,2001.

廖冬,唐齐.解读土楼——福建土楼的历史和建筑[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杨世光.丽江史话[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朱良文.丽江古城与纳西民居[M].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88.

夫巴.马蹄踏出的辉煌——丽江古城与纳西族历史探秘[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李旭.藏客——茶马古道马帮生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和志武.东巴经典选译[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俄]顾彼得.被遗忘的王国[M].李茂春译.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唐有为.丽江姓氏考[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道释三教的复合性文化[M].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8.

和云峰.纳西族音乐史[M].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方国瑜编撰、和志武参订.纳西象形文字谱[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德]米歇尔·奥皮茨、[瑞士]伊丽莎白·许,刘永青,骆洪等译.纳西、摩梭民族志:亲属

制、仪式、象形文字[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2010年.

邓章应、郑长丽.纳西东巴经践语及践语用字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秦继仙.丽江纳西古乐——纳西社会的人文图标[J].中国民族博览,2015(10).

张巍. 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丽江古城遗产保护案例研究[D].重庆大学,2007.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张振光.帝王陵寝[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世界遗产丛书:秦始皇陵与兵马俑[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岳南.复活的军团[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张卫星.礼仪与秩序:秦始皇帝陵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英]彼得.弗兰科潘著,邵旭东,孙芳译,徐文堪审校.丝绸之路[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樊锦诗.莫高窟史话[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6.

樊锦诗.简述敦煌莫高窟保护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实践[J].敦煌研究,2016(05).

内维尔·阿根纽,王平先.客观真实性:莫高窟保护与管理中的文化与合作问题[J]. 敦煌研究,2016(05).

彭晓静.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传播与融合[J].中国宗教,2014(07).

李萍.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敦煌研究,2018(02).

敦煌研究院.莫高窟[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5.

余秋雨.文化苦旅[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赵益,王楚等编著. 抱朴归真——道教的修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1

曾仕强.易经的奥秘[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宋晶.大岳品鉴——武当山道教建筑鉴赏[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冯伟民.奇妙的澄江动物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贾兰坡,张树政,殷鸿福,王文清,赵玉芳,张树庸,孙万儒.生命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0.

[美]丹尼斯•艾崔奇著,董丽萍,周亚纯译.灭绝与演化:化石中的生命全史[M].北京:北

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

徐世球.地球生命的起源与进化[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9.

徐世球.地球的来龙去脉[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9.

徐世球.大地宝藏——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馆藏精品画册[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

社,2012.

张晓燕. 山岳型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2014.

裴晴晴,陈钧锴.泰山文化与品牌联名发展可行性研究[J].天工,2021(07).

王磊,解华顶,张裕童.水文化遗产生存状态及解决办法初探[J].中国水利,2019(12).

李宗新.何为水文化[J].中国三峡,2014(04).

王苏民,窦鸿身.中国湖泊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孙亦平编著. 道教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詹石窗编著. 道教文化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张雪松编著. 道教养生[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

清凉道人编著. 道教教理教义[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

卿希泰编著. 道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

吉宏忠.道教大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

王卡.道家与道教思想简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

耿广恩, 明剑玲编著. 武当山古建筑群[M],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1.

曹祥本, 唐昌华编著. 武当山朝圣[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8..

刘冠美. 中外水文化比较[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安作璋. 中国运河文化史.下册[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肖星. 中国旅游资源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刘红婴. 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章小平,吴必虎. 智慧景区管理与九寨沟案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康承业,詹茂华.中国中冶水环境治理技术发展报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叶欣梁,温家洪,邓贵平.基于多情景的景区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以九寨沟树正寨为例[J].旅游学刊,2014,29(07).

陈安泽.旅游地学大辞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潘志新,彭华.国内外红层分布及其地貌发育的对比研究[J].地理科学,2015,35(12).

邓贵平. 九寨沟旅游地学景观成因与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辛建荣编著. 旅游地学原理[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9

王云庆,赵润.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7, 2(01).

佚名.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 填补我国古生物化石遗产空白[J].中国矿业,2012,21(07).

楠谷.世界古无脊椎动物研究的重大成果——我国云南发现稀世珍宝—澄江化石动物

群[J]. 地球科学进展, 1987(05).

陈均远,周桂琴,朱茂炎,等. 澄江生物群——寒武纪大爆发的见证[M].台中: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1996.

宋永全,杨海令.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治理模式探讨[J]. 防护林科技, 2015(04).

薛惠锋,苗治平.水域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理论研究[J].人文地理, 1994(02).

岳亮,薛惠锋.论景观水资源学[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5(02).

薛惠锋.景观水资源与水域景观相关研究[J].经济地理, 1994(02).

杨乃运.大运河的历史波影[J].旅游,2017(06).

陈同滨,傅晶,刘剑.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研究[J].风景园林,2012(02).

邓贵平.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地学景观成因与保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

刘忠伟,王仰麟,陈忠晓.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J].地理研究,2001,20(02).

杨更.九寨沟景观地质背景及成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

刘颖,周庆磊,彭培好,等.四川九寨沟水体景观成因与发展演化趋势分析[J].四川地质学报, 2007,27(03).

刘民生,魏良帅,徐飞,等.九寨沟风景区钙华成因与保护探讨[C].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2005.

林秀丽.九寨沟湖泊成因及动态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

舒德干.澄江化石:“进化”达尔文进化论[J].生命世界,2004(04).

刘鸿允,沙庆安,胡世玲.中国南方的震旦系[J].中国科学,1973(02).

朱茂炎.动物的起源和寒武纪大爆发:来自中国的化石证据[J].古生物学报,2010,49(03).

范晓, 孙建华, 赵承安,等.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阅读46亿年的地球巨著[J].中国国家地理, 2004(06).

彭华. 丹霞地貌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0.

彭华.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彭华,潘志新,闫罗彬,Scott SIMONSON.国内外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述评[J].地理学报,20

13,68(09).

李永春,胡春元,李志强,王少华.丹霞地貌定义的认知路线图[J].中国科技术语,2021,23(

03).

黄进.丹霞山地貌考察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赵汀,赵逊,彭华,侯荣丰.关于丹霞地貌概念和分类的探讨[J].地球学报,2014,35(03).

郭福生,陈留勤,严兆彬,刘富军,潘志新,张炜强,胡海平.丹霞地貌定义、分类及丹霞作用

研究[J].地质学报,2020,94(02).

徐光富.岩溶地貌的形成及演化[J].西部探矿工程,2017,29(12).

陈诗才.中国最大的旅游洞系——腾龙洞研究[J].旅游学刊,1990(03).

龚克.桂林喀斯特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

京),2012.

陈伟海.重庆武隆喀斯特地质遗迹评价及形成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霍斯佳,孙克勤.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质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11,21(S2).

黄楚兴.云南省岩溶旅游地质资源特征及其环境保护[D].昆明理工大学, 2003.

李高聪.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全球对比及其世界遗产价值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撖啸.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 2015.

鄢志武,罗伟,杨镇全,黄世吉,韩道山,宋盈滨等著. 震撼腾龙洞 雄奇大峡谷——恩施腾

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探秘[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22.

熊康宁,池永宽.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生态经济,2015,31(01).

影音资料:

《世界遗产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影视制作中心,2008年

《故宫》https://jishi.cntv.cn/2015/04/29/VIDA1430279508890363.shtml

《故宫100》https://www.iqiyi.com/a_19rrk22q1d.html?vfm=2008_aldbd

《颐和园》https://jishi.cntv.cn/2012/12/15/VIDA1355586198964998.shtml

《秦始皇陵地下高楼》纪录片,

https://jishi.cntv.cn/2015/05/05/VIDA1430813869752240.shtml

《问道武当》,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武当山特区管委会联合录制,2009年.

网站及其他资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https://whc.unesco.org/

国际古迹遗址委员会 https://www.icomos.org/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https://www.iucn.org/

亚太世界遗产网 https://www.sinowh.org.cn/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https://www.ihchina.cn/

央视网、长江云、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以及丹霞山、九寨沟、泰山、故宫、苏州园林、福建土楼、莫高窟、开平碉楼、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丽江古城、西递宏村等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机构及相关网站提供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