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组织是人类合作的结果,不同组织因为不同的交换方式而形成各自的个性。本课程从合作行为和交换行为的一般理论出发,对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属性、内容框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有助于理解国家-经济-社会-个人的复杂关系,对从事公共治理研究以及非营利组织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有参考价值。
组织是人类合作的结果,不同组织因为不同的交换方式而形成各自的个性。本课程从合作行为和交换行为的一般理论出发,对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属性、内容框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有助于理解国家-经济-社会-个人的复杂关系,对从事公共治理研究以及非营利组织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有参考价值。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生活方面最引人瞩目的变化之一,就是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以独特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方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这些组织与我们传统的单位组织有很大的不同,难以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等范畴进行涵盖,而且它们可以不完全依赖国家财政支持进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更加特殊的是这些组织都以非营利的公共利益为目的,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界通常称这些组织为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和发展与社会多元化紧密联系,与国际社会和各国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相关联。随着现代社会人类之间相互交往结构的变化,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有行为的能动性,以往需要借助外在组织或权力才能实现的,现在可以通过自身获得解决途径,这就提供了形成新型组织的可能性。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培养公益价值观,分析非营利组织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尝试分析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深入理解这类组织的非营利性、利他性、公益性、自治性、非政府性等问题。理解非营利组织现象及其运作规律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利他合作现象,拓展过去围绕行政权力和市场权力所进行的研究。
这门课的特点是围绕公民自我组织、互助利他等行为开展社会现象分析,课程中关于合作交换理论的阐述具有较大的现实行为指导意义。随着课程的深入,你会逐渐对下列问题形成清晰认识:非营利组织可以营利吗?我国事业单位是非营利组织吗?国外非营利的大学医院与我国有什么不同?个人利他行为是怎么产生的?企业社会捐赠的目的性是什么?志愿者需要物质激励吗?公民社会理论是否适合解读中国现象?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约束主要依靠什么机制?
授课目标
非营利组织管理是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基本原理分析中外非营利组织发展历史、非营利组织组织的性质与职能,并了解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税务、评估问责等内容,深入理解中国非营利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非营利组织利他现象的能力,思辨分析非营利组织能否营利、自私与利他、民间性与官方性、自由与秩序、民主与强制等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公平正义、公民权利、慈善分配等社会制度建构问题打下基础。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非营利组织概念,辨析NPO、NGO、慈善组织、社会组织、民间组织、免税组织、创业企业等近似概念。
2、熟悉非营利组织管理学科发展历史、中外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发展历程,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非营利组织产生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因素。
3、了解非营利组织管理学科相关的政治哲学理论、公共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政治学理论、社会学理论。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特征和无偿给与行为,综合分析中外此类组织的异同,理解非营利特征制度设计尤其是税法设计的理论依据。
2、能够应用合作交换理论,对非营利组织的利他行为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自私的个体为什么会利他这个核心问题,具备行为分析的逻辑推理能力。
3、能够根据非营利组织的性质职能基本原理,分析中外社会组织的性质,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深入理解公民个人权利自由同国家阶级统治之间的辩证关系。
4、能够根据非营利组织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的基本原理,了解非营利组织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结构的独特性,了解志愿者管理的方式方法。
5、能够充分理解中外非营利组织不同的制度选择,通过文献学习和自我学习,跟踪本学科领域发展的新动向和研究前沿。
三、价值目标
从单位制角度理解我国非营利组织尤其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制度安排,扬弃吸收西方非营利组织学科范式,培养学生的中国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激发探索公平正义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理解非营利组织概念及学科发展历史。能够辨析近似概念,掌握NPO与NGO的区别、非营利组织管理学科产生的标志,思辨分析非营利组织能否进行营利活动问题。
0.0绪论
1.1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1.2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1.3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
1.4非营利组织管理
1.5对非营利组织管理有贡献的学科
1.6非营利组织管理学科的出现
辩论题:非营利组织能不能营利?
非营利组织发展状况
课时目标:了解中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状况。重点是对中国特有的人民团体、免于登记社会团体的理解,树立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自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思辨分析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依附性发展问题。
2.1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上)
2.2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下)
辩论题:中国非营利组织依附性的利弊?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
课时目标:了解非营利组织的政治哲学、公共管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多学科视角下的相关理论。掌握政治哲学的公共性、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公共产品与外部性、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社会网络与理性选择等概念或理论。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市民社会理论。
3.1非营利组织的政治哲学理论
3.2非营利组织公共管理理论
3.3非营利组织经济学理论
3.4非营利组织政治学理论
3.5非营利组织社会学理论
辩论题:市民社会理论是否适合解读当代中国?
非营利组织与合作行为
课时目标:本章是学习的重点章节,具有一定学习难度。要求理解人类合作博弈困境及规律,能够拓展分析群体合作的制度安排。能够运用合作理论解答“自私的个体为什么会产生利他行为”这个核心问题,掌握共同利益、约定、个人权利、民主、国家等概念,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分析各种社会合作现象。运用合作理论与外部性理论思辨分析利他与利己问题。
4.1非营利组织与合作行为
4.2合作意识、合作认知与个人理性
4.3合作是如何形成的
4.4个人之间如何持续合作
4.5从个人合作到集体合作
4.6合作行为的拓展分析:国家
辨论题:非营利组织的利他性与利己性?
非营利组织的性质
课时目标:了解中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比较分析中美非营利组织的异同,理解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体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思辨分析”官民二重性“特征。
5.1中美非营利组织发展历史比较
5.2中国非营利组织管理体制
5.3中国非营利组织典型特征
辩论题:非营利组织的官方性与民间性
非营利组织的职能
课时目标:掌握非营利组织管理职能的两个组成部分:自组织的社会管理、参与国家的公共管理。结合合作理论分析非营利组织职能实现的机制,重点掌握信任概念,能够分析中外非营利组织职能转变的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思辨分析非营利组织的政治属性。
6.1非营利组织职能的界定
6.2非营利组织的社会管理职能
6.3非营利组织的公共管理职能
6.4非营利组织职能的实现(上)
6.5非营利组织职能的实现(下)
6.6非营利组织职能的转变
6.7非营利组织未来发展趋势
辩论题:非营利组织是否需要强调政治性
非营利组织战略与营销管理
课时目标:掌握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与政府组织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的差别,理解非营利组织营销的要素并能结合实际开展营销策划,思辨分析非营利组织筹资困境问题。
7.1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
7.2非营利组织营销管理
7.3非营利组织的筹资管理
辩论题:非营利组织筹资难,到底谁之过?
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课时目标:掌握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了解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掌握领导行为的有关理论,思辨分析志愿者物质激励问题。
8.1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8.2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
8.3人力资本管理
8.4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
8.5非营利组织的激励
辩论题:志愿者能不能发薪水
非营利组织财务与税务管理
课时目标:了解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内容,明确非营利组织信息公开的重要性,了解非营利组织自身、企业捐助、个人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思考富人逃税、诈捐等社会问题。
9.1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
9.2非营利组织的税务管理
非营利组织问责与评估
课时目标:明确第三方评估的价值,掌握非营利组织的问责类型、问责逻辑、问责模式,思考非营利组织问责的困境。
10.1非营利组织的评估
10.2非营利组织的问责
拓展学习一:组织起源与社会起源
课时目标:该部分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讨论了组织起源和社会起源,可以看作是本课程的元理论基础,对于其它章节的学习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和意义。要求理解组织的本质、国家的本质、公共性的演变、合作行为、交换行为等问题。
(一)自然状态的人类
(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组织
(三)自私的个人
(四)合作行为
(五)国家与社会概述
(六)公共性与私性
(七)国家社会二元结构
(八)交换行为
拓展学习二:社会组织管理概述
课时目标:了解社会组织研究内容和方法。社会组织管理相对于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而言,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具有鲜明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一)社会组织管理
(二)社会组织管理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拓展学习三:社会组织的性质
课时目标:传统中国所有的社会组织都统称为“单位”,因此要想明确认识中国的社会组织的性质与职能,首先需要把社会组织先看作是单位组织,需要掌握什么是“单位”。
(一)单位概念及单位体制
(二)单位制的功能、影响及形成背景
(三)单位制的松动
拓展学习四:社会组织税务管理
课时目标:了解社会组织在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明确其与公益消费之间的紧密联系。
拓展学习五:社会组织评估与问责
课时目标: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分析来详细把握社会组织的评估和问责流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和回答。
(一)希望工程圆梦行动项目评估实例
(二)社会企业问题分析
(三)公益失范现象分析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本课程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相关知识具有跨学科特征,需先修相关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原理、法学概论。
1、管理学关于组织管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经济学关于产权理论、价值理论、分配理论等的基本观点和知识;
3、社会学关于公民社会、社区治理等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4、政治学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5、法学关于结社、公民权等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教材:
1、罗辉著:《非营利组织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第1版
2、王名、王超著:《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3、罗辉主编:《社会组织管理》.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22年1月第1版
4、郁建兴、王名主编:《社会组织管理》.科学出版社2023年11月第2版
参考资料:
1、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下,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帕特南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国际指数》(陈一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6、张静:《法团主义》.东方出版社2015
7、王名:《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