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环境监测
第16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2月25日 ~ 2025年06月30日
学时安排: 4-5小时每周
进行至第6周,共18周 已有 922 人参加
认证学习
认证成绩和证书
智能问答和解析
视频学习辅助
立即参加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126)
spContent=本课程是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本课程既延续了原国家级课程建设中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充实了大量的基础实验。 主讲人之一的奚旦立教授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环境监测》第一版至第六版的主编。课程负责人马春燕老师凭借“环境监测”课程获得2016年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022年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本课程是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本课程既延续了原国家级课程建设中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充实了大量的基础实验。 主讲人之一的奚旦立教授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环境监测》第一版至第六版的主编。课程负责人马春燕老师凭借“环境监测”课程获得2016年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022年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习者掌握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方法,从而能评价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

本课程以监测对象,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土壤和固废为主线,注重监测全过程的讲解,包括监测方案的制定、样品的采集和保存、预处理、测定方法和数据处理分析,同时将环境监测管理和质量保证贯穿整个监测过程。在讲解水、气、固中典型污染物的基本标准监测方法后,结合当下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讲授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的自动监测和遥感监测。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第六版)、《环境监测实验》(第二版)。该教材是目前我国高校环境监测课程使用最多的一本教材,具有普遍适用性。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掌握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了解环境监测技术,掌握相关环境标准
1.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1.2 环境监测的发展和特点
1.3 监测技术概述
1.4 环境标准的定义和作用
1.5 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1.6 相关环境标准
水和废水监测
课时目标:了解水体污染现状,掌握水质监测方案的内容,掌握水样预处理方法,掌握常规水质指标的标准测定方法
2.1 水和水体污染
2.2 水污染监测项目
2.3 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制订
2.4 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订
2.5 水样的采集
2.6 水样采集的注意事项
2.7 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2.8 水样的预处理
2.9 水样的消解
2.10 水样的富集与分离
2.11 色度的测定
2.12 浊度的测定
2.13 固体物的测定
2.14 电导率和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2.15 汞的测定
2.16 镉的测定
2.17 铬的测定
2.18 溶解氧的测定
2.19 水中含氮化合物的转化
2.20 氨氮的测定
2.21 总氮的测定
2.22 总磷的测定
2.23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2.24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2.25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2.26 总有机碳的测定
2.27 挥发酚的测定
2.28 有机物综合指标间的关系
空气和废气监测
课时目标:了解空气污染特性及其危害,掌握空气和废气监测方案的内容,掌握气体采样方法,掌握空气质量六项指标的标准测定方法,掌握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1 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3.2 空气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3.3 空气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
3.4 空气质量监测方案的制订
3.5 固定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订
3.6 空气样品的采集
3.7 固定污染源样品的采集
3.8 二氧化硫的测定
3.9 二氧化氮的测定
3.10 一氧化碳的测定
3.11 臭氧的测定
3.12 颗粒物的测定
3.13 空气质量指数
3.14 降水监测
3.15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
土壤监测
课时目标:了解土壤监测的政策,理解土壤监测的布点和采样,掌握土壤样品的预处理和保存方法,掌握土壤质量相关指标的标准测定方法
4.1 土壤基本知识
4.2 我国污染现状及标准
4.3 土壤监测布点和采样
4.4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4.5 土壤水分的测定
4.6 土壤pH值、可溶盐、无机非金属的测定
4.7 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测定
4.8 土壤有机物的测定
4.9 土壤新型污染物
固体废物监测
课时目标:了解固废和危废污染及管理,理解固废采样布点和保存方法,掌握生活垃圾特性分析,掌握危废特性监测
5.1 中国固废污染与管理
5.2 固废采样布点及样品制备和保存
5.3 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5.4 危险特性的监测方法
5.5 固废应急监测案例
5.6 有害物质的毒理性研究方法
自动监测
课时目标:掌握空气质量六项指标自动监测原理,了解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组成,了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
6.1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6.2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
6.3 地表水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6.4 污水在线监测系统
遥感监测
课时目标:了解遥感基础知识,理解遥感监测原理,了解“3S”技术
7.1 遥感基础知识
7.2 水环境遥感原理
7.3 水资源遥感监测
7.4 水污染遥感监测
7.5 植被遥感
7.6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7.7 “3S技术”简介
7.8 “3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7.9 “3S”不足与发展趋势
质量保证
课时目标:了解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理解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掌握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
8.1 环境监测管理
8.2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8.3 质量保证中的名词解释
8.4 实验室质量控制
8.5 监测数据的结果表述和统计处检验
典型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的使用
课时目标:理解气相/液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认识各系统组成结构,运用谱图对物质定性及定量进行分析
9.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操作
9.2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操作
9.3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操作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学导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应具备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如氧化还原滴定,重量法以及分光光度法等)。

参考资料

[1] 环境监测(第六版),奚旦立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

[2] 环境监测实验(第二版),奚旦立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4] 空气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5] 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试题集上册(第四版),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6] 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试题集下册(第四版),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8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出于教学需要,借鉴使用了一些网络图片,在此对图片的作者等有关权利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欢迎这些图片的作者等权利人与本课程团队联系,共同探讨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东华大学
5 位授课老师
马春燕

马春燕

副教授

奚旦立

奚旦立

教授

余阳

余阳

高级实验师

推荐课程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