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农业气象学
第15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2月17日 ~ 2025年06月30日
学时安排: 4小时每周
进行至第7周,共20周 已有 858 人参加
认证学习
认证成绩和证书
智能问答和解析
视频学习辅助
立即参加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456)
spContent=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既是基础农学的学科之一,也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大气科学理论在相关专业应用的边缘学科,与现代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具有密切联系,因而具有综合学科的特点。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既是基础农学的学科之一,也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大气科学理论在相关专业应用的边缘学科,与现代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具有密切联系,因而具有综合学科的特点。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云腾致雨、露结为霜、电闪雷鸣、虹销雨霁,又如冬寒夏暑、晨凉午热等这些现象,我们都深有体会。又如台风、冰雹、霜冻、旱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们也并不陌生。但是它们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呢?农业气象学既是大家日常所见所熟悉的,又是一门新的学科;它是千百年农业发展进程中,人们感受自然、认知自然,并借助于自然的现象和规律,将其定格到耕种和收割循环体系之中的智慧结晶。

天气的变化,气候的异常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气象条件的地位至关重要。农业气象学主要研究与农业有关的光照、温度、降水、气压等气象要素的数量、质量和时空变化状况,揭示气象要素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情报预测预报、数字农业、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和方法,为农业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服务。

展望未来,农业气象学将在农业布局优化、农业绿色发展、农业气象灾害与风险管理、工厂化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等旨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农业气象学这门既古老又强劲发展的交叉学科,将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发展结果,融合和派生出新的学科分支,也必将在新时期农业转型发展中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授课目标

使学习者掌握农业气象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气象要素、天气学和气候学)知识及其在所学专业中的应用要领;掌握主要气象要素观测的基本操作技能;能独立思考与大气环境相关的问题,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本课程理论知识解决相关专业实践中的问题;利用有利的天气、气候条件,避免或减轻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合理地改造小气候环境;了解常规气象观测的要领;学会如何获取气象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获得有价值的结论。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习者能够:(1)描绘出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及农业气象学的研究任务;(2)掌握主要气象要素的观测方法;(3)了解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大气各成分对农业的影响。
1.1 农业气象学发展简史
1.2 地面观测
1.3 高空观测
1.4 大气
辐射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习者能够:(1)了解辐射的基础知识;(2)准确描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以及净辐射的变化规律;(3)掌握太阳辐射对植物(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1 辐射的基础知识
2.2 太阳高度角
2.3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2.4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5 地面辐射收支
2.6 辐射与农业
温度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习者能够:(1)准确表述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2)准确描述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3)掌握温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1 土壤温度的变化
3.2 空气温度的变化
3.3 空气的绝热变化与大气稳定度
3.4 温度与农业
水分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习者能够:(1)准确描述大气湿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蒸发、蒸腾和蒸散的概念;(2)掌握凝结条件和降水条件;(3)了解云的分类和特点;(4)掌握农业生产上对水分的要求。
4.1 大气湿度
4.2 水汽凝结的条件
4.3 地面水汽凝结物
4.4 近地气层的水汽凝结物
4.5 自由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
4.6 大气降水
4.7 水分与农业
气压和风(上)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习者能够:(1)准确描述气压与风的关系;(2)描述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掌握四个力的形成原因与作用,及风压定律的应用。
5.1 气压及其变化
5.2 气压场的表示方法
5.3 气压场的类型
5.4 作用在空气质点上的力
5.5 自由大气和摩擦层的风
气压和风(下)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习者能够:(1)准确描述大气环流形成的因素;(2)描述三圈环流、地方性风的形成原因及其应用;(3)了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6.1 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6.2 季风
6.3 地方性风
6.4 风与农业
天气及灾害性天气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习者能够:(1)准确描述各天气系统所对应的天气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2)听懂天气预报中的术语和看懂天气形势预报图;(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4)了解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7.1 气团
7.2 锋
7.3 气旋与反气旋简介
7.4 锋面气旋
7.5 无锋面气旋
7.6 反气旋-冷性反气旋
7.7 反气旋-暖性反气旋
7.8 农业气象灾害
气候与中国气候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习者能够:(1)掌握气候形成的因素;(2)掌握中国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中国气候的特点;(3)掌握小气候形成的基础;(4)了解农田小气候的主要特征和改良措施。
8.1 气候形成的因素
8.2 中国气候形成的因素
8.3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8.4 二十四节气
8.5 小气候
8.6 农田小气候的主要特征
8.7 农田小气候的改良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1. 面向所有对本课程感兴趣的学习者。

2. 相关课程学习链接

  微气象学基础: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UIST-1449927171

  中国天气: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UIST-1206779804

  天气学原理: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UIST-1003766009?tid=1450319465

  耕作学——农业生态转型的理论与实践: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FAFU-1002764008

  作物栽培学: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YZU-1001755365 

参考资料

吴仁烨.农业气象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

肖金香. 农业气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姜会飞.农业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8.

崔学明. 农业气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姜世中. 气象学与气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陈家豪.农业气象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包云轩.气象学(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黄寿波.农业小气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朱乾根.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

鹿世瑾.福建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9.

常见问题

Q:本课程何时更新?

A:每周一早上10:00。

 

Q:本课程是否提供课程讲义?

A:为便于同学们更好地学习,我们向大家提供完整的课程讲义(每周与视频同时发布,且可下载)。也请同学们尊重本课程团队的知识版权,讲义不得用于学习以外的其他目的。

 

Q:本课程教学团队联系方式?

A:在课程讨论区留言,教学团队成员会及时给您回复;课程学习交流QQ群:569408347;课程负责人邮箱:renye.wu@fafu.edu.cn。


福建农林大学
6 位授课老师
吴仁烨

吴仁烨

副教授

江敏

江敏

教授

邓欣

邓欣

副教授

推荐课程

金融学(二)

李健

195461人参加

会计学原理

王德宏

89005人参加

走近摄影

黎大志

60808人参加

大学英文写作

李慧辉

53402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