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郭丹教授、叶枫宇副教授、涂秀虹教授、刘曙初副教授、李连生教授精心打造,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中国古代文学史各个时段部分最重要的作家、作品,既有文学史的梳理,也有重要作家作品的分析讲解,力求以此带动整部中国文学史的学习。本课程不求大而全,但求选择精当,深入浅出。通过全程学习,学生能初步地理解、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作品,包括背诵部分名篇,提高阅读、鉴赏和分析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初步分析一些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设计:
考虑到受众在教育层次、学习目标上的多样性以及网络教学的特点,课程重新整合了教学资源。
1、针对在线教学,制作了全新的多媒体课件,课程视频通过整体化、形象化、动态化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新视频时长约350分钟,每周学时约20分钟。
2、每个教学视频以及每个教学单元后都配有不同难度和认知层次的测试题。
3、设置讨论区,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通过课程论坛、QQ 群等交互平台,开展开放性话题的讨论,实现“师与生、师与师、生与生”之间的及时沟通交流。
同时,注意课程内容精炼,以保持学习者碎片时间内的课程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日益个性化、多样性的学习需求。
适用对象:
1、在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学分课程的线上辅助课程。本课程的教学视频,涉及部分汉本古代文学专业课主干内容,其他内容通过线下授课补充。慕课内容可用于学生预习、讨论,复习、翻转课堂。另外,对于目前日益庞大的文学类考研、自考本科等考试群体来说,本课程可以作为梳理文学史的知识大纲。
2、在校非汉语言专业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程,慕课内容基本覆盖公选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提升在校生传统文化素养。
3、社会学习人员。兼顾在职人员业余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本课程是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的学习助手。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要求学生能比较具体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了解并能评析其中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作品,包括背诵部分作品名篇,提高阅读、鉴赏和分析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初步分析一些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而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初步的理解和把握。
无
[1]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程俊英、蒋见元. 诗经注析 [M]. 北京:中华书局,1991.
[3]郭庆藩 .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4 .
[4]王先谦 .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54 .
[5]洪兴祖 .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马茂元 .楚辞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黄节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8]赵幼文 .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9]袁行霈 .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0]黄节 .谢康乐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1]曹融南 .谢宣城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2] 赵殿成 .王右丞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1 .
[13]孙钦善. 高适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4] 王琦 .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5]仇兆鳌. 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6]马其昶. 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7]王国安. 柳宗元集笺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8]朱金城. 白居易集笺校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9]刘学锴、余恕诚. 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0]冯集梧. 樊川诗集注[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
[21]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2]陈迩冬. 苏轼词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3]王实甫 . 西厢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4]罗贯中. 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5]吴承恩. 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26]汤显祖. 牡丹亭[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7]曹雪芹. 红楼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8]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9]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0]郭丹、陈节. 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