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性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备受关注和青睐,其中太阳能转换、存储和利用尤为关注。为加快推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把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列入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提出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趋势和我国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要求,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的应用比例,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能源存储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都需要建立配套的储能系统,新能源汽车更离不开高性能的储能系统。2011年,教育部为适应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开设了新能源工科相关专业,在这些专业中开设《储能原理与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本课程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储能原理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工艺和一些应用实例,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重点简要介绍能量转换和储存与利用,化学储能,相变储能及新能源技术中的储能技术;第二章,储热原理与技术,重点介绍热能资源、储热技术发展与作用、储热基本原理与概念、储热基本方式与材料、储热技术评价依据与经济性、储热技术应用与新进展等;第三章,相变材料与相变储能技术,重点介绍相变材料与相变储热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相变储热技术的原理、相变储热技术的特点、相变储热材料、储热换热装置和系统设计基础、相变储热技术的工程应用;第四章,铅酸电池,重点介绍铅酸电池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基本概念、特点、分类、电池材料、设计与制造、测试技术及其应用;第五章,镍基二次碱性电池,重点介绍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概况、工作原理、型号和特点、设计与制造、性能与保养及其应用;第六章,锂离子电池,重点介绍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基本概念、特点、分类、电池材料、设计与制造、测试技术、安全性等;第七章,其他类型储能材料与技术,重点介绍机械能储存技术、超导储电能、压缩空气储能、金属-空气电池、超级电容器等;第八章,储能控制技术,重点介绍电池管理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中的储能控制技术、光伏逆变器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比较地系统学习储能原理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工艺和一些应用实例,重点掌握能量转换和储存与利用、储热原理与技术、相变材料与相变储能技术、铅酸电池、镍基二次碱性电池、锂离子电池等三类重要储能电池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基本特点、分类、组成材料、设计与制造、测试技术、安全性等。同时还要了解机械能储存技术、超导储电能、压缩空气储能、金属-空气电池、超级电容器、储能控制技术等。
设计原则:
1、理论知识点讲述与前沿发展相结合;
2、课堂知识点与各行业规范相结合;
3、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
4、强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从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绪论
1.1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储能技术?
1.2 教材的重要内容简介
1.3 各种储能技术简介
1.4 化学储能简介
1.5 新能源技术中的储能技术及能源管理
绪论
第二章 储热原理与技术
2.1 热能资源
2.2 储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3 储热原理与概念
2.4 储热方式与材料
第二章
第三章 相变储热材料与技术
3.1 相变储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2 相变储热技术的原理
3.3相变储热材料
3.4 储热换热装置和系统设计
3.5相变储热技术的工程应用
第三章
第四章 铅酸蓄电池
4.1 铅酸蓄电池发展历史及基本概念
4.2 铅酸蓄电池工作原理
4.3 铅酸蓄电池的特点及分类
4.4 铅酸蓄电池的设计与制造
第四章 铅酸蓄电池
第五章 镍基二次碱性电池
5.1.1 镍镉电池的历史及工作原理
5.1.2 镍镉电池的型号和特点、设计与制造
5.2.1 镍氢电池的发展历史
5.2.2 镍氢电池的型号与特点、设计与制造
第五章 镍基二次碱性电池
第六章 锂离子电池
6.1 认识锂离子电池
6.2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概念
6.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6.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6.6 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基础
6.7 锂离子电池的设计
第六章锂离子电池
第七章 其他类型储能材料与技术
7.4.1锌-铝-锂-空气电池结构及工作原理;-
7.4.2锌-铝-锂-空气电池的设计分析
7.5.1超级电容器分类及工作原理
7.5.2超级电容器的设计分析
第七章 其他类型储能材料与技术
第八章 储能控制技术
8.1 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部分
8.2 光伏发电中铅酸蓄电池储能控制系统设计
8.3 光伏发电中锂离子电池储能控制系统设计
8.4 光伏逆变器技术
第八章 储能控制技术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