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背景
“民法总论”不仅是私法的入门课程,也可以说是法学的入门课程。同时,“民法总论”也是以抽象性和体系性为特点的课程,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的课程旨在发挥三位主讲老师的教学经验,立足于中国的法学研究与实践经验,紧随中国民事立法与民法典编纂的进程,结合比较法的视野与发展,推动民法基础理论的创新与广泛传播。
二、课程建设与教学思路
(一)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侧重于规范讲解主要知识点,选取的知识点具有重要性,同时全部知识点能形成体系。
2.课程建设会跟随中国民事立法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民法典的编纂进程,适时调整。
(二)教学思路
1.线上自学、线下巩固。线上提供基础知识,同学可以利用“自学”丰富相关知识。与之匹配的是,课后将赋予布置相关思考习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思考相关知识。
2.提高精选案例与课程体系匹配度。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围绕课程体系重新选取和安排、编纂教学案例,增加案例与课程体系匹配度。
三、在线内容设计、互动环节和学习测评设计。
(一)在线内容设计
在线内容,选取了约50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大约10分钟。具体涉及民法概念、自然人、人格权、法人、非法人团体与合伙、权利客体、民事权利与义务、民事法律关系、法律行为、代理时效等单元。具体内容参见附表:“课程视频结构设计表”
(二)互动环节和学习测评设计
1. 互动环节。根据知识板块,在相关知识点单元,布置相关课程作业,例如(1)要求学生查找、阅读相关法律规范,以便掌握基础知识。(2)阅读有关案例,并尝试进行分析,以便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3)布置其他类型思考题目或准备相关资料,推动学生进一步思考相关知识。
2.学习测评。(1)平日作业成绩;(2)期末测试环节。
四、预期成效
1.讲解视频使学生对民法理论体系、基本理论、前沿以及民法的功能等有所了解。
2.案例分析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加深理解,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3.思考问题的设计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拓宽视野。
1.讲解视频使学生对民法理论体系、基本理论、前沿以及民法的功能等有所了解;
2.案例分析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加深理解,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3.思考问题的设计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拓宽视野。
1.阅读《民法总则》、最新版的《民法典(草案)》;
2.收集民法案例,进行初步思考。
凡是达到《民法Ⅰ(民法总论)》课程要求,总成绩合格或优秀的同学均可以申请课程认证证书。
1.《民法Ⅰ(民法总论)》课程的评分规则:总成绩 =单元测验(20%)+单元作业(30%)+期末考试(50%);
2.《民法Ⅰ(民法总论)》课程的评价规则:采用百分制计分,总成绩60分(含本数)至80分(不含本数)为合格,80分及其以上为优秀;
3.《民法Ⅰ(民法总论)》课程的证书规则:课程的证书采用申请制,总成绩合格及优秀者,可申请获得相应类型的认证证书;
4.证书申请费用:平台不提供免费证书,只提供认证证书。认证证书申请的费用为100元/人。
可从以下教材(按照作者姓氏拼音排序)中,任选两本(最新版),作为学习用教材:
1.崔建远等编著:《民法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李永军主编:《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4.王利明:《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朱庆育:《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