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课程,是以机械制造工程为基础知识体系,以学生独立操作、亲身实践为主的必修性实践课程,面向理、工、经、管、文、法、艺等本科阶段的学生。课程特点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课做好线下实践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建设,提升线下课程的实践强度。线下,学生在工程项目的引导下展开实践,增加工程阅历,内化工程素质。
课程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用工程观引导,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机融合,具有KAPI(knowledge、ability、practice、innovate)模式的特点,力求达成以下目标:
1、知识达成目标,以机械制造工程为基础知识体系,掌握机械制造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了解机械制造的新技术、新工艺等;了解工程文化常识。
2、能力达成目标,从体能、智能方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具备一定的机械制造、设计的能力;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创新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克服习惯性认知模式、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能力,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3、素质达成目标,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协同育人功能,通过“工程造物”学习谋事做人,磨练意志,在不断探索尝试中丰富知识结构、掌握技能、激发创新精神、体会劳动的意义,在实践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认识自身的价值,进而激励学生练就学生精业和敬业、自信和执着的工程素质、劳动素质。
课程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州大学机电工程实践中心。课程负责人为机电工程实践中心主任林有希教授,长期致力于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研究与教学实践,是教育部工程训练教指委委员,两度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称号,2020年获得闽江科学传播者称号。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
本课程以培养机械类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用工程观引导,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机融合,具有KAPI(knowledge、ability、practice、innovate)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达成目标:
以机械制造工程为基础知识体系,要求掌握机械制造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机械制造的新技术、新工艺等;了解工程文化常识。
(1)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熟悉机械制造中毛坯的基本成形方法、零件的基本加工方法以及所用的相关设备、工夹量具、材料、工艺、加工质量要求和安全技术等。并对零件结构工艺性有初步了解。
(2)初步掌握铸、锻、焊、车、铣、磨、钳、特种加工等操作以及数控加工技术,控制及零基础电工基本知识。
(3)能够完成简单零件的制造,初步具有选择加工方法以及简单工艺分析的能力。
(4)对机械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有初步了解。
(5)初步了解工程活动的一般过程,能利用所学工程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初步锻炼客观评价工程过程所涉及的如安全、质量、规范、效率、管理、环境等工程文化、工程伦理方面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工程习惯和安全意识。
2、能力达成目标:
工程训练课程,不仅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制造、设计的能力,以及机械制造实践动手的基本技能,而且训练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创新思维,使学生具备克服习惯性认知模式、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能力。
(1)体能:学习劳动技能、工程常识,培养劳动观念与劳动品格,尊重劳动、尊重劳动群体,建立安全意识,具备一定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提升创造力。
(2)智能: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培养积极主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以及作为工程人员的责任意识、工程伦理观,具备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责任意识。
3、素质达成目标:
工程训练课程是开展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托课程,是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协同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主渠道。
工程训练课程,通过“工程造物”学习谋事做人,培养劳动观念、工程素质,磨练意志,进而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让学生自主思考、独立操作,应用工具、材料、工艺方法等创造性地进行设计与制造,在不断探索尝试中丰富知识结构、掌握技能、激发创新精神、体会劳动的意义,在实践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认识自身的价值,进而激励学生练就学生精业和敬业、自信和执着的工程素质。
开展创客式学习,鼓励创新、初步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敏锐的技术意识,激发创新欲望、工程兴趣和积极的创新态度,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工程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工程思维习惯,以及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来保持技术进步,培养工程意识、创新思维、工程适应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无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1】林有希、黄捷、郑爱珠、张丽娇,《工程基础训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林有希、黄捷、郑爱珠,《认识制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