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为什么要学这门课:方剂学是中医理、法、方、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治病的主要工具,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能力和临床辨证用方水平。中医药院校在校学生、中医药的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等均可参加学习。
2、这门课的主题有关于什么: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治法理论、君臣佐使配伍理论及100首经典名方的组成、主治、功效、组方配伍的解析及临床运用指导。
3、学习这门课可以获得什么?特别是对自已有什么帮助和应用: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可以掌握方剂的基本理论及100首经典名方的组方配伍思路,提高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能力和临床辨证用方水平。
4、本 课程特色和亮点:一是“三名结合”,名师、名课、名方“三名”合一。本课程主讲教师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教学团队为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课程为广东省一流(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视频公开课程;教学方法为“因方施教,学以致用”的特色教学方法;二是专业性强,全部课程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学团队负责,该团队也是广东省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为国家“双一流”学科中医方剂学学科带头人;三是实用性,每一首方都通过授课教师自己的临床用方体会和其他名家运用该方的医案,说明该方的临床使用方法、用方要点及病证选择等;四是兼顾中医药的基础和临床知识;五是通俗易懂,讲课中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讲清楚方剂特色和运用要点。
知识目标:以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掌握方剂治法和组方配伍理论及100首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
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达到可运用所学知识为提高临床疗效水平、临床药事服务能力及创新药物研发能力。
素质目标:融思政学习于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守正创新、刻苦务实的精神,立足中医药学科与行业领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较高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社会主义专业人才。
方剂学内容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及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方面的知识。前期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知识,并对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知识有所了解。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1.[日]丹波元坚.药治通义[M].上海:上海中医书局,1935.
2.清·罗美.古今名医方论[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辽宁中医学院.医方发挥[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清·汪昂 . 医方集解[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李飞.中医历代方论精选[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谢鸣.中医方剂现代研究[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6.李飞.中国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7.张永祥.中药药理学新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9.王绵之.王绵之方剂学讲稿[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0.朱建平.中医方剂学发展史[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11.许济群,王绵之.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方剂学[M]. 第 2 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12.谢鸣.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13.李冀.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14.谢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Q : 什么人可以学习本门课程?
A : 中医药院校在校学生、中医药的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等均可参加学习。
Q : 可以什么时间学习?
A : 作为线上幕课,可以全天24小时随时学习。
Q:学习成绩如何评定?
线上测试作为最终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