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智慧课程 认证学习
中医诊断学
第14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2月15日 ~ 2025年06月15日
学时安排: 3小时每周
进行至第8周,共18周 已有 1522 人参加
立即参加
课程详情
课程图谱
课程评价(721)
spContent=无数医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方得妙手回春;无数医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方得医著浩如烟海。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科素谙中医诊法与辨证,集中医百家之长,又结合临证、依托慕课平台,采用声图并茂的形式带领大家步入中医诊断之旅,领略中医诊病的独特魅力。
无数医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方得妙手回春;无数医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方得医著浩如烟海。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科素谙中医诊法与辨证,集中医百家之长,又结合临证、依托慕课平台,采用声图并茂的形式带领大家步入中医诊断之旅,领略中医诊病的独特魅力。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从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基本方法构建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知识框架,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与方法,熟悉医案与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打下坚实的基础。






授课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内容及常见中医辨证方法,熟悉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中医的四诊技能及中医辨证思维,做到四诊娴熟,辨证精准,为后期走向临床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深度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借助典籍或现代文献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拓展学习和探究。

3.情感目标

在学习中树立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严谨求实的作风,良好的医德和人文素质。

课程大纲

绪论

绪论

中医诊断的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绪论单元测试

第一章望诊

第三节望舌 白苔

第三节望舌 黄苔

第四节望小儿食指络脉

望诊概念、方法及内容

第一节全身望诊 望神的概念、原理及意义

第一节全身望诊 望神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全身望诊 得神的判断及意义

第一节全身望诊 失神的判断及意义

第一节全身望诊 神乱的特征与意义

第一节全身望诊 望神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全身望诊 望色的概念

第一节全身望诊 常色和病色

第一节全身望诊 望色的原理和意义

第一节全身望诊 青色主病

第一节全身望诊 赤色主病

第一节全身望诊 黄色主病

第一节全身望诊 白色主病

第一节全身望诊 黑色主病

第一节全身望诊 望色十法

第一节全身望诊 望色注意事项

第一节全身望诊 望形概念原理意义

第一节全身望诊 望形内容

第一节全身望诊 望态概念原理意义

第一节全身望诊 1.望态的内容

第一节全身望诊 2.望态的内容

第二节局部望诊 五轮学说

第二节局部望诊 望目形 目态 咽喉

第二节局部望诊 望皮肤

第二节局部望诊 望皮肤病症

第三节望舌 望舌的原理

第三节望舌 望舌的方法

第三节望舌 舌诊内容

第三节望舌 正常舌象

第三节望舌 淡白舌

第三节望舌 红舌

第三节望舌 绛舌

第三节望舌 青紫舌

第三节望舌 老嫩舌

第三节望舌 胖瘦舌

第三节望舌 裂纹舌

第三节望舌 舌下络脉

第三节望舌 厚薄苔

第三节望舌 润燥苔

望诊单元测验

第二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正常声音

第一节 听声音 喑哑与失音

第一节 听声音 谵语、郑声

第一节 听声音 哮喘

第一节 听声音 咳嗽

闻诊单元测试

第三章 问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第二节 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

第三节 问现在症的要点,恶寒发热

第三节 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第三节 问汗

第三节 问疼痛的性质

第三节 问疼痛的部位

第三节 问头身胸腹

第三节 问耳目

第三节 问睡眠

第三节问饮食的内容 口不渴

第三节 问饮食 口渴多饮、渴不多饮

第三节 问饮食 食欲减退

第三节 问饮食 厌食、胃脘嘈杂

第三节 问饮食 消谷善饥、饥不欲食

第三节 问饮食 偏嗜食物、食量变化和问口味

第三节 问二便 问大便

第三节 问二便 问小便

问诊测试

第四章 切诊

第一节 脉诊的原理

第一节 寸口诊脉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寸口诊脉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 寸口诊脉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脉象八要素

第一节 正常脉象

第一节 浮脉

第一节 浮脉的相类脉

第一节 沉脉

第一节 沉脉的相类脉

第一节 迟脉

第一节 数脉

第一节 弦脉

脉诊单元测试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八纲的概念及源流

第二节 表里辨证及表证

第二节 里证及半表半里证

第二节寒证

第二节 热证及寒证热证的鉴别要点

第二节 虚实辨证及实证

第二节 虚证及虚、实证的鉴别要点

第二节 阴证及阴阳辩证 阳证及阴阳鉴别要点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及证候相兼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及证候错杂

第二节 证候转化之―――表里出入

第二节 证候转化之-------寒热、虚实转化

八纲辨证的意义

八纲辨证单元测试

第六章病性辨证

第一节风淫证

第一节寒淫证

第二节阳虚证

第二节阴虚证

第三节亡阳证与亡阴证

第三节气虚证

第三节气陷证

第三节气不固证

第三节气滞证

第三节气逆证与气闭证

第三节血虚证与血脱证

第三节血瘀证

第四节津液亏虚证

第四节痰证

病性辨证单元测试

第七章 病位辨证

第一节 心病总论与心血虚

第一节 心阴虚心气虚

第一节 心阳虚 心阳虚脱证

第一节 心火亢盛证

第一节 心脉痹阻证

第一节 痰蒙心神证

第一节 痰火扰神证 瘀阻脑络证

第二节 肺气虚证

第二节 肺阴虚证

第二节 风寒犯肺证

第二节 风热犯肺证

第二节 燥邪犯肺证

第二节 肺热炽盛证

第二节 痰热壅肺证

第二节 寒痰阻肺证

第二节 饮停胸胁证

第二节 风水搏肺证

第三节 脾胃总论与脾气虚证

第三节 脾虚气陷证

第三节 脾阳虚证

第三节 脾不统血证

第三节 湿热蕴脾证

第三节 寒湿困脾证

第四节 肝胆总论与肝血虚证

第四节 肝阴虚证

第四节 肝郁气滞证

第四节 肝火炽盛证

第四节 肝阳上亢证

第四节 肝风内动证

第四节 寒凝肝脉证

第五节 肾阳虚证

第五节 肾虚水泛证

第五节 肾阴虚证

第五节 肾精不足证

第五节 肾气不固证

第五节 肾不纳气证

第六节 心肾不交证

第六节 肝胃不和证

第六节 肝郁脾虚证

第六节 肝胆湿热证

第六节 肝肾阴虚证

第六节 脾肾阳虚证

脏腑辨证单元测试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中医院校的大专、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与年轻教师;西医院校的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如果是对中医感兴趣的初学者,可在学习本门课程的同时,同步学习、查阅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参考资料

一、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课程使用教材

李灿东.中医诊断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2

陈家旭.中医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参考用书

陈家旭.中医诊断学图表解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王忆勤.中医诊断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张家锡.中医望诊彩色图谱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许家佗.中医舌诊彩色图谱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9

陈泽霖.陈梅芳.舌诊研究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5 

顾亦棣.费兆馥.望舌识病图谱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费兆馥.许家佗.中医脉诊知识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费兆馥.现代中医脉诊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二、主要参考古籍书目

《望诊遵经》、《四诊抉微》、《脉经》、《濒湖脉学》、《三指禅》、《医学秘奥》、《伤寒论》、《临证实验录》、《回春录》、《名医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

 

河南中医药大学
10 位授课老师
车志英

车志英

教授

何磊

何磊

副教授

张良芝

张良芝

教授

推荐课程

中医内科学选讲

赵进喜

51001人参加

小穴位 大健康

黄泳

39540人参加

中医基础理论

崔姗姗

8731人参加

推拿治疗学

王进

29296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