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不仅关乎我们的一日三餐,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是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支撑。在党中央国务院“保障粮食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我国的粮油储藏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并重转变。而紧跟时代步伐、面向行业生产、不断发展创新的粮油储藏技术,是保障我国粮食储备安全的关键科技支撑。
《粮油储藏学(A)》课程针对我国粮油储藏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详细的讲授了粮油储藏相关的基础理论和现代粮油储藏通用技术。课程内容包括:粮食的物理、生理、化学和生态特性,以及目前国内外通用的粮油储藏技术理论、设备、特点、应用状况及发展前景。你想认知粮油储藏行业的技术现状、掌握从事粮油储藏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吗?你想将粮油储藏理论与技术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相关行业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吗?就请和我们一起开启《粮油储藏学》的学习吧!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不仅关乎我们的一日三餐,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是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支撑。在党中央国务院“保障粮食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我国的粮油储藏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并重转变。而紧跟时代步伐、面向行业生产、不断发展创新的粮油储藏技术,是保障我国粮食储备安全的关键科技支撑。
《粮油储藏学(A)》课程针对我国粮油储藏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详细的讲授了粮油储藏相关的基础理论和现代粮油储藏通用技术。课程内容包括:粮食的物理、生理、化学和生态特性,以及目前国内外通用的粮油储藏技术理论、设备、特点、应用状况及发展前景。你想认知粮油储藏行业的技术现状、掌握从事粮油储藏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吗?你想将粮油储藏理论与技术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相关行业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吗?就请和我们一起开启《粮油储藏学》的学习吧!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粮油储藏学(A)》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粮油储藏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因为粮油产后体系的科学问题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特征,因此该课程集理论与实践应用于一体。本课程针对我国在粮油储藏领域的现状与发展,吸纳国外先进技术,主要讲授粮油储藏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现代粮油储藏通用技术,分别为:粮油的物理、生理、化学和生态特性及与储藏稳定性的关系,以及目前国内外通用粮油储藏技术的理论、设备、应用情况及前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粮油储藏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掌握粮油的基本储藏特性及粮油储藏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应用特点;使学生深刻认识粮油储藏行业的技术需求,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授课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解释粮油的物理、生理、化学品质、生态特性基本概念及原理;能够描述粮油的物理、生理、化学品质、生态特性及与储藏稳定性的关系;能够描述国内外通用粮油储藏技术的理论原理、设备组成、工艺流程、应用情况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
2.能力目标:具备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基本粮情、并分析与选择粮油储藏实践应用技术的能力;具备依据所学知识开展储粮工程方案设计、储粮设备研发、生产技术管理等的能力;具备分析与比较粮油储藏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能力;具备依托粮油储藏行业生产实践,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科技兴粮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课程大纲
粮食的物理性质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粮食的流散特性(包括散落性、自动分级及孔隙度)、热特性、吸湿性的概念、特点、规律等;并掌握物理性质与粮食储藏稳定性的关系。
1.1 粮食的散落性
1.2 粮食的自动分级
1.3 粮堆孔隙度
1.4 粮食的热特性
1.5 粮食的吸湿性
粮食的收获后生理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粮食呼吸作用、后熟作用的概念、原理、发生规律等;掌握粮食休眠的概念、原因与类型;了解粮食陈化与寿命的概念及规律等。
2.1 粮食的呼吸作用
2.2 粮食的后熟作用
2.3 粮食的休眠作用
2.4 粮食的陈化与寿命
粮油的化学成分及品质变化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粮油的化学组成并掌握其在粮油籽粒中的分布;了解粮油品质及粮油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掌握主要粮油的储存品质控制指标。
3.1 粮食的化学组成与分布
3.2 粮食储藏过程中品质变化及储存判定指标
粮食储藏生态系统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储粮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征;了解中国储粮生态区域的划分及特点;掌握储粮生态系统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掌握粮食结露及发热霉变的概念、类型及预防方式。
4.1 储粮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征
4.2 中国储粮生态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4.3 储粮生态系统温度变化规律
4.4 粮食水分变化规律
4.5 储粮结露
4.6 粮堆发热
储粮机械通风技术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储粮机械通风的作用、系统组成与系统分类;掌握通风系统基本参数的选择及运算;了解通风机的类型、特点及选择原则;掌握储粮通风的时机选择。
5.1 储粮机械通风的作用与系统组成
5.2 储粮机械通风系统的分类
5.3 储粮通风系统主要设计参数
5.4 储粮通风机
5.5 储粮通风时机选择
5.6 储粮机械通风系统的测试
粮食低温储藏技术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低温粮仓的建筑要求;了解常见的隔热材料、掌握常见的隔热技术及低温粮仓的隔热性评价方法;掌握机械制冷低温储粮的理论基础与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设备组成。
6.1 低温仓建筑要求
6.2 隔热材料
6.3 低温粮仓的隔热结构
6.4 低温粮仓隔热结构的隔热性评价
6.5 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
6.6 低温储粮制冷设备—空调
气调储粮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气调储粮密封技术、掌握仓房气密性评价及检测方法;掌握氮气储粮技术(包括碳分子筛及膜分离制氮)的富氮原理及工艺流程;掌握整仓充二氧化碳气调储粮的工艺流程。
7.1 粮堆密封
7.2 气密性评价及检测
7.3 碳分子筛富氮脱氧
7.4 膜分离富氮脱氧
7.5 二氧化碳整仓气调
7.6 氮气气调储粮充气工艺及操作管理
粮食地下储藏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下粮仓的分类与特点;掌握地下储粮的原理,以及地下粮仓的建造要求。
8.1 地下粮仓的分类与特点
8.2 地下储粮的原理
8.3 地下粮仓的建造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
参考资料
(一)课程教材
[1]《粮油储藏学(第二版)》,王若兰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二)推荐参考资料
[1] 《粮食储藏学》,张敏,周凤英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
[2] 《中央储备粮油储藏技术与管理》,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河南工业大学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