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河南大学旅游系《旅游学基础》课程已经建设成为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的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具有如下特色:
1.主讲教师旅游实践工作经验丰富,教师队伍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
2.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等教学形式。
3.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化考核方式。
河南大学旅游系《旅游学基础》课程已经建设成为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的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具有如下特色:
1.主讲教师旅游实践工作经验丰富,教师队伍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
2.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等教学形式。
3.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化考核方式。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河南大学《旅游学基础》课程始建于1993年。从1993年开始,旅游管理专业开始按照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进行系统科学的课程设置,本课程创办人程遂营及其所领导的团队便开始从事《旅游学基础》的教学和相关课程的建设。
《旅游学基础》是学习旅游知识的入门课程,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旅游发展的实践为基础,从整理和了解旅游现象中分析并总结旅游发展的逻辑性与合理性,从而发现其活动规律,着重于介绍旅游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世界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明确旅游学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观点,初步了解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及其运作过程。它所阐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观点,为旅游类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授课目标
使学生掌握旅游及其相关概念,掌握旅游活动的本质、内容、种类、表现形式及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旅游活动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以及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对旅游的认识,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大纲
第一章 绪论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和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方法;认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任务;明确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意义。
1.1.1旅游的兴起
1.1.2旅游的定义
1.2.1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1.2.2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2.3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旅游与旅游活动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的定义、特征、本质及属性;熟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熟悉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方法、旅游活动的不同类型及特点。了解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指标。
2.1旅游与旅游活动
2.2国家政府及其部门对旅游的定义
2.3旅游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4旅游活动的类型(1)
2.5旅游活动的类型(2)
2.6旅游活动的性质
2.7旅游活动的特点
2.8旅游活动的基本测量
2.9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类旅游活动发展的历史沿革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了解世界和中国古代旅行发展概况,掌握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业的影响和二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了解中国近现代旅游发展概况。
3.1.1旅行的起源
3.1.2旅游的生成
3.2.1古代旅游活动特点
3.2.2近代旅游活动特点
3.2.3现代旅游活动特点
3.2.4中国现代旅游发展阶段及特征
第四章 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旅游统计中对游客范围的划定与解释,熟悉国内外旅游统计口径的异同,掌握影响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及其意义,了解旅游者类型的划分目的和方法并熟悉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特点。
4.1引言——提出和分析问题
4.2国际旅游者界定
4.3国内旅游者界定
4.4概念性界定
4.5.1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足够的支付能力
4.5.2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足够的闲暇时间
4.6.1主观因素与动机(一)旅游动机与需求
4.6.2主观因素与动机(二)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4.7旅游者的类别划分及特征
第五章 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旅游资源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熟悉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认识意义;认识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熟悉其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应当遵循的原则,认清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熟悉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施原则和基本措施。
5.1旅游资源的概念
5.2旅游资源的分类(上)
5.3旅游资源的分类(下)
5.4旅游资源的特征
5.5旅游资源的调查
5.6旅游资源的开发
5.7致使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
5.8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对策
第六章 旅游活动的媒介——旅游业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旅游业的定义、构成、旅游业的性质、特点,旅行社的定义、分类及开展业务的方式,酒店集团化经营的模式以及旅游产品的概念、旅游产品的特点等内容;熟悉旅游业的“三大支柱”分别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酒店的类型划分及等级,主要旅行方式及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旅游景点的定义、景点的类别及景点经营中应注重的主要问题,旅游产品质量的衡量标准及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了解旅游业在推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住宿业的演进及我国酒店业的发展,我国旅游交通的发展与问题等。
6.1旅游业的概念、特点与作用
6.2旅行社
6.3旅游饭店
6.4旅游交通
6.5旅游景点
6.6旅游产品
第七章 旅游组织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能了解政府支持发展旅游和旅游业的动机以及对旅游发展行使干预的必要性;熟悉政府干预旅游发展的主要手段;掌握国家旅游组织的概念及其主要职能;熟悉我国旅游组织的基本状况并了解同我国有关系的主要国际旅游组织。
7.1旅游组织
7.2国家旅游组织
7.3英国国家旅游局
7.4国家旅游组织的设立形式
7.5英国旅游协会(Tourism Society)
7.6国际旅游组织
7.7欧洲旅游协会(ETOA)
7.8我国的旅游组织
7.9旅游行业组织
第八章 旅游市场
课时目标:认识旅游市场的涵义及其特点以及对旅游市场进行划分的原因、意义和常用的市场细分标准。认识我国主要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特点;在了解我国旅游入境客源市场状况的基础上,熟悉选择海外客源市场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并能够分析和认识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客源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8.1旅游市场的概念
8.2旅游市场的细分
8.3国际旅游流规律
8.4我国的旅游市场
第九章 旅游的影响
课时目标: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内容,旅游承载力等内容;熟悉旅游乘数理论。
9.1旅游影响的概念和类型
9.2旅游对目的地的经济影响
9.3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9.4旅游对目的地的环境影响
第十章 旅游发展的模式和战略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际旅游发展的格局及趋势;熟悉国际旅游发展的比较特征;掌握国际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熟悉旅游发展的不同战略。
10.1旅游业发展模式
10.2旅游业发展趋势
10.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0.4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证书要求
1.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10分)
2.完成至少5次课后作业(共7次);(70分)
3.完成至少一次分享报告,分享报告可在线进行或离线进行。可以是PPT文件,也可以是精心录制的视频,或者在线进行分享;(20分)
4.优秀学员要求:完成1、2、3中的作业要求,并且总分超过90分可以获得优秀学员证书
参考资料
[1]查尔斯、里奇著李天元、徐虹等译《旅游学》(第12版)2014年版
[2]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程金龙主编 《旅游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第2版
[5]魏向东主编《旅游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
[6]郑焱《中国旅游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7]董观志《旅游学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李伟《旅游学通论》,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9]田里《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陶汉军编著《新编旅游学概论》,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马勇主编《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王洪滨主编《旅游学概论》,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