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文学欣赏导引
第6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02月29日 ~ 2024年06月23日
学时安排: 3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521 人参加
立即自学
往期不提供结课证书,想参加下学期课程, 点击这里预约>>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511)
spContent=《文学欣赏导引》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是一门讲述怎样欣赏文学作品的课程,集理论性和通识性于一体。课程主要讲述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共分为五章,分别为文学的构成要素、小说的叙事与欣赏、文学作品的情感性特征、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特征以及文学欣赏的技巧。通过栩栩如生的文学作品例证,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及广大文学爱好者了解文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特征,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技巧,提升学习者理论水平,同时授之以渔,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和广大文学业余爱好者的文学欣赏能力,继而登堂入室,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文学欣赏导引》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是一门讲述怎样欣赏文学作品的课程,集理论性和通识性于一体。课程主要讲述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共分为五章,分别为文学的构成要素、小说的叙事与欣赏、文学作品的情感性特征、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特征以及文学欣赏的技巧。通过栩栩如生的文学作品例证,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及广大文学爱好者了解文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特征,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技巧,提升学习者理论水平,同时授之以渔,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和广大文学业余爱好者的文学欣赏能力,继而登堂入室,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当今信息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学科间由分门别类而产生的自成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弱化。尤其文学学科,由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包容性之广、其所展示的艺术特色共通性之强,一直都被不同学科分类、不同研究方向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所热爱。在这个前提下,开设《文学欣赏导引》在线课程,势在必行。课程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呈西方文学经典,对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及广大文学爱好者文学素养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概括而言,《文学欣赏导引》在线课程,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层、形象层、情感层和意蕴层入手,系统地呈现文学欣赏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掌握如何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深入剖析其构成层次;如何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文学作品意蕴类型有哪些具体呈现;如何解读文学作品的多义性等一系列文学欣赏的基本规律和技巧。通过在线学习这门课程,学习者可了解文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特征,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技巧,以此增强他们文学鉴赏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和人文情怀。 

  《文学欣赏导引》作为一门讲述怎样欣赏文学作品的课程,凸显知识性和趣味性。课程内容板块多样,图片图像、视频、音频等资源丰富,可助学习者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

授课目标

通过《文学欣赏导引》在线课程的建设和学习,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及广大文学爱好者了解文学的基本构成要素,熟知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特征,掌握文学欣赏的技巧。在具体的欣赏实践中,能够将文学欣赏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丰富的文本相结合,提升学习者的专业素养,进而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

课程大纲
文学的构成要素
课时目标:这一章是课程的导入,从分析《红楼梦》、《西游记》等古今文学经典入手,引导学生从非直观性、虚拟性、形象性、情感性和主体性等方面,把握文学的基本特征。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着具体的文学作品,从语言层、形象层和意蕴层三个层面,深入剖析文学作品的构成层次。
1.0 绪论
1.1 文学的基本特征
1.2 文学作品的构成
1.3 文学作品的字词
1.4 文学作品的语气
1.5 文学作品的意象
叙事性作品的叙事与欣赏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叙事性作品的三种基本叙事角度的基础上,学会如何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的主题。同时让学生掌握叙事性作品的人物性格类型与特征,熟悉把握叙事性作品故事情节的三种方法。
2.1 小说的叙事角度
2.2 人物形象与主题
2.3 人物形象与作者
2.4 人物性格类型
2.5 把握故事情节
文学作品的情感性特征
课时目标:本章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让学生掌握文学意境、文学背景、文学氛围等概念,让学生了解构成文学创作重要元素的情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把握文学情感与文学意境、文学氛围、文学情调以及文学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3.1 意境的审美特征
3.2 文学作品的背景
3.3 文学作品的情调
3.4 氛围的抒情性
3.5 文气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特征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意蕴的多样化分类标准,了解格调的内涵并学会如何分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格调,熟悉象征的丰富类型,并准确把握文体与文学风格的内在对应关系。
4.1 意蕴的类型
4.2 意蕴的丰富性
4.3 文学作品的格调
4.4 文学的象征
4.5 文学作品的风格
文学欣赏的技巧
课时目标:本章借助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从文学作品的词汇、句子以及作品整体入手,解读作品的多义性。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和意蕴传达之间的密切关系,把握“不可当真”这条文艺欣赏的基本原则之内涵,由此在文学鉴赏时,学会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5.1 文学的多义性
5.2 结构的艺术功能
5.3 艺术真实
5.4 传神
5.5 艺术欣赏的心理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为了更好地学习《文学欣赏导引》这门课程,开课前需要阅读《红楼梦》、《水浒传》、《诗经》等古典文学作品,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和《西厢记》等古典戏曲。了解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包括鲁迅的《孔乙己》、《故乡》,郭沫若的《天狗》、《凤凰涅槃》,朱自清的《背影》等。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相关西方文学经典,包括古希腊悲剧、荒诞派戏剧等。

参考资料

1.《文学欣赏》,胡山林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鉴赏文存》,龙协涛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语言的艺术作品》,凯塞尔著,陈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4.《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合著,刘向愚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5.《西方文学理论史》,董学文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美学史》,鲍桑葵著,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8.《中华文典》,张金华编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

9.《曹禺评传》,胡叔和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

10.《红楼梦》,曹雪芹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版。

11.《诗经》,李立成校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12.《鲁迅小说》,鲁迅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13.《变形记》,弗兰兹·卡夫卡著,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14.《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人到中年》,谌容著,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

常见问题

Q : 怎么分析文学作品字词的暗含意味?

A : 首先,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了解情节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脉络,断章取义很难准确捕捉到字词的暗含意味。

  其次,把握人物形象的心理特征。通过人物的穿戴、语言、行动等细节刻画,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这往往是透视字词暗含意味的关键。

  再次,注意修辞手法的应用。文学作品的语言是艺术语言,特别注重运用比喻、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示出字词的暗含意味。

Q :如何在艺术欣赏时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A :首先,动情而不累于情。读者想象的时候,知道自己在想象,读者体验的时候,知道自己在体验。在读者想象和体验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思考着的读者存在。

 其次,进入角色而不硬充角色。读者的进入角色,只是为了寻找读者和角色在心理上的契合点,增加读者体验情感的深度,绝不是把读者自己等同于角色。

 再次,不可直接模仿。文艺作品不是现实人生的记录,不是人生的行为指南,应该用艺术的思路去理解,所以,模仿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行为模仿。

Q :如何从人物形象入手,解读一篇(部)文学作品?

A :首先,从宏观层面梳理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类型,是属于扁形人物、尖形人物还是圆形人物,作为分析作品的重要线索。

 其次,从人物形象与作者、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系入手,把握作品的背景以及其所彰显的价值观。

 再次,具体分析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呈现。将之放置在作品的大背景中,通过分析其言行举止、其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其在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把握作品的叙事角度和故事情节。

 

河南大学
6 位授课老师
赵思奇

赵思奇

副教授

薛蕾

薛蕾

副教授

裴萱

裴萱

教授

推荐课程

走近摄影

黎大志

60795人参加

中国书法

任德山

91978人参加

中国书法创作实践

丘新巧

28013人参加

中国花鸟画

方达成

24832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