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本课程为河南省级一流课程、河南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河南大学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面向全国高校的地理、气象、环境、水文、农学、林学等学科专业的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免费开放。本课程授课内容涵盖了教学大纲的所有内容,采取全球流行的个性化、自主、高效的教学新模式,通过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素材,提供分解、碎片化的知识。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掌握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础理论;学会天气图和气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掌握常规气象观测仪器的原理、结构、特点、安装和观测方法。针对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其科研素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大学高年级及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科专业基础,同时满足学生胜任未来就业和工作的知识储备需求。
本课程为河南省级一流课程、河南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河南大学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面向全国高校的地理、气象、环境、水文、农学、林学等学科专业的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免费开放。本课程授课内容涵盖了教学大纲的所有内容,采取全球流行的个性化、自主、高效的教学新模式,通过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素材,提供分解、碎片化的知识。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掌握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础理论;学会天气图和气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掌握常规气象观测仪器的原理、结构、特点、安装和观测方法。针对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其科研素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大学高年级及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科专业基础,同时满足学生胜任未来就业和工作的知识储备需求。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气象学与气候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要面向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本科生开设的学科专业基础课;同时也面向气象、环境、水文、农学、林学等学科专业的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免费开放。本课程为河南省级一流课程、河南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河南大学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本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教学大纲的所有内容,采取全球流行的个性化、自主、高效的教学新模式,通过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素材,提供分解、碎片化的知识。本课程系统讲授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规律、机制及应用实践,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气象要素、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类型、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本课程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综合运用案例式、混合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满足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知识需求。
授课目标
《气象学与气候学》在线开放课程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综合运用案例式、混合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授课内容涵盖了教学大纲覆盖的所有内容,采取全球流行的个性化、自主、高效的教学新模式,通过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素材,提供分解、碎片化的知识。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掌握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础理论;学会天气图和气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学会常规气象观测仪器的原理、结构、特点、安装和观测方法。针对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其科研潜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大学高年级及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科专业基础,满足学生胜任未来就业和工作的知识储备需求。
课程大纲
大气概述
课时目标:认识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理解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掌握大气垂直方向的分层;掌握各主要气象要素的定义;能够利用仪器准确测定主要的气象要素。
1.1 气象学与气候学
1.2 大气的成分
1.3 大气的结构
1.4 气象要素
1.5气象要素观测实习-气象观测场
1.6气象要素观测实习-温湿度的观测
1.7气象要素观测实习-降水量的观测
1.8气象要素观测实习-风向风速的观测
1.9气象要素观测实习-气象数据的自动采集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课时目标:理解太阳辐射、太阳光谱、太阳常数、地面有效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内涵和特点;了解干空气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大气稳定度的概念和判断的方法;掌握气温的日变化的特点及原因,全球气温的水平分布特点。
2.1 辐射的基本知识
2.2 太阳常数
2.3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4 地面和大气辐射
2.5 温室效应
2.6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2.7 大气稳定度
2.8 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2.9 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2.10 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分布
大气的水分
课时目标:认识影响饱和水汽压大小的因素;理解大气中水汽的凝结条件;掌握降水的形成条件和人工降水的原理。
3.1 水的相态变化
3.2 饱和水汽压
3.3 地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3.4 云
3.5 大气降水
3.6 气象灾害
3.7 暴雨灾害
大气的运动
课时目标:认识气压场的表示方法和基本形式;理解空气运动的力;掌握地转风、梯度风的概念、形成;认识大气环流及三圈环流的模式、风带和气压带的形成;掌握实际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
4.1 气压与气压场
4.2 大气运动的驱动力
4.3 地转风和梯度风
4.4 热成风
4.5 大气环流
天气系统
课时目标:理解气团和锋的概念、分类、形成条件;认识锋面气旋的结构与天气;了解寒潮的概念、源地、路径、天气;掌握西太平洋高压的季节活动规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掌握台风的概念、源地、形成条件。
5.1 气团
5.2 锋
5.3 气旋与反气旋
5.4 对流性天气系统
5.5 副热带高压
5.6 热带天气系统
5.7 台风
气候的形成
课时目标:掌握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特点;理解季风的形成原因;认识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掌握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对周期性风系的作用。
6.1 天文辐射与气候
6.2 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
6.3 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
6.4 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
6.5 地形与气温
6.6 地形与降水
6.7 地形与地方性风
6.8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6.9 厄尔尼诺与气候变化
6.10气候系统的遥相关与亚洲季风系统-环流系统
6.11气候系统的遥相关与亚洲季风系统-太平洋的大气与海洋的耦合
6.12气候系统的遥相关与亚洲季风系统-大西洋的大气与海洋的耦合
6.13气候系统的遥相关与亚洲季风系统-亚洲季风的形成
气候带和气候型
课时目标:了解柯本、斯查勒气候分类法的原则及优缺点;认识几种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利用所给资料或气温、降水分布图判别气候类型。
7.1 气候分类方法
7.2 低纬度气候类型
7.3 中高纬度气候类型
7.4 高地气候
气候变化
课时目标:认识地球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理解气候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能够结合实践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8.1 全球变化
8.2 地球气候变化史
8.3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8.4 气候变化的因素
8.5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8.6气候变化与人类演化-人类的形成和演化
8.7气候变化与人类演化-全新世气候变化
8.8 气候变化与人类演化-人类文明化进程
8.9 气候变化与人类演化-以过去2000年为视角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预备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预备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参考资料
(1)教材:①《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周淑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②《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二版),姜世中,科学出版社,2020年。
(2)参考书:①《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周淑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②《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第二版),李爱贞等编,气象出版社,2004年;③《现代气候学概论》,王绍武编,气象出版社,2005年。
常见问题
本课程已在中国大学慕课(秋季学期)、智慧树(春季学期、秋季学期)运行。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E-mail: liguodongh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