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人的成长经由教育,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育让人成长为更全面的人。《教育学》这门课程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教育、理解教育、追问教育、反思教育、改进教育。课程将和同学们一起探索教育发展的历程,理解人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教育的发展又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教师怎样上好一堂课?社会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上如何提高,如何有效评价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等教育相关主题内容。
学习《教育学》课程能帮助同学们解惑自己的教育之路,理解个人成长中的教育得失,社会发展中的教育选择,国家战略中的教育决策,通过课程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期待和同学们一起开启教育的探索之旅。
2.这门课的主题是关于什么?
《教育学》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基础,以教育的两大规律为主线,建构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获得理解教育现象和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
教育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产生、发展、作用、目的、制度、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师生关系、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内容,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助力学生生成教育者的角色意识,运用相关学科视角讨论教育相关问题,做到关注教育,理解教育,自主探索与分析教育相关问题,自觉推进教育改革。本课程是师范教育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也是教育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和通识课。
3.学习这门课可以获得什么?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和用处?
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在知识上、能力上、思维上得到提升:
(1)重新认识自我成长的经历,反思教育更多的可为与不可为;
(2)回应现实需要,掌握教育学基本知识,助力教师资格考核;
(3)放眼未来,理解教育发展趋势,培养科学教育思维。
4.这门课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1)点面结合,要点清晰。
以教育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为点,以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为面,搭建教育学基本知识体系。
(2)文字与画图结合,知识直观生动。
借助案例分析、思维导图、教育画图等教学资料,帮助学习者理解教育理论。
(3)理论与实践结合,关注教育经典与教育热点。
立足教育理论系统学习,同时链接教育热点事件,提炼具体讨论话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第一章 绪论、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的基本内涵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框架图
课外文献阅读
教育及其本质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经济(上)
教育与经济(下)
教育与政治
教育与文化
第二章框架图
课外文献阅读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第三章框架图
课外文献阅读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框架图
课外文献阅读
教育目的
第五章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育
第五章框架图
课外文献阅读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六章框架图
课外文献阅读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七章 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开发
课程改革
第七章框架图
课外文献阅读
课程
第八章 教学
教学概述
教学理论与要素
教学规律
教学原则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
中小学教学改革
第八章框架图
课外文献阅读
教学
第九章 师生关系
教师(一)
教师(二)
教师(三)
学生
师生关系
第九章框架图
课外文献阅读
师生关系
第十章 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研的类型与过程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十章框架图
课外文献阅读
教育科学研究
课程复习与小结
课程复习与小结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5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3.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第7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4.郑金洲,《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本课程属于开放课程,没有证书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