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体育保健学是体育运动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它是从卫生保健学的角度去研究人体体育运动形式与环境对人体带来的不同影响以及人体对体育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和适应,以增进人体健康。同时,体育保健学还强调将体育运动作为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解决和处理慢性疾病或身体残障性病症,以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更好地生活和工作。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彰显“运动是良药”“运动是良医”的健身效果。
体育保健学是体育运动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它是从卫生保健学的角度去研究人体体育运动形式与环境对人体带来的不同影响以及人体对体育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和适应,以增进人体健康。同时,体育保健学还强调将体育运动作为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解决和处理慢性疾病或身体残障性病症,以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更好地生活和工作。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彰显“运动是良药”“运动是良医”的健身效果。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体育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们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也是一把“双刃剑”,轻则达不到锻炼效果,重则会出现运动性伤病,只有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并进行适宜的运动锻炼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体育保健学就是为体育运动提供保健的措施和方法,寻找出最符合于个体生理状况的运动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过程中的伤害事故,增进人体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能力,同时解决和处理慢性疾病或身体残障性病症。
这门课的主体是关于什么?
体育保健学是围绕个体的“运动基础”和“运动需求”展开,指导全民进行科学运动。
学习这门课可以获得什么?
学习体育保健学知识可以积极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调动机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运动负荷对人体的作用,从而科学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减少运动过程中的伤害事故;掌握处理运动伤害的技术技能,能够解决运动引起的各种伤病。
这门课的特色和亮点。
课程内容模块化,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整个课程教学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创新精神的收获。
授课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体结构与机能之间、机体局部与整体之间、机体与外环境、先天与后天的辩证关系,从而揭示运动性伤病、机能评定等问题,更好地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大众健身服务;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真谛,学会尊重自然、珍惜生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理念”和高度的责任心及严谨的治学态度。
2.学生能够应用体育保健学知识解释导致运动伤病的机理,在教学和训练中能够制定运动伤病预防方案和处理运动伤病突发事件,以达到维护和促进体育运动参与者身心健康及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精神。
3.通过运动康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人群制定运动处方,从而树立“体医融合”理念,加强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意识,,将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课程大纲
体育运动与健康
课时目标:1.掌握健康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健康的因素,学校健康促进的实施内容和步骤;2.熟悉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影响;3.了解健康相关的行为及健康体适能。
体育运动的卫生要求
课时目标:1.掌握儿童少年、女子和老年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卫生要求;2.熟悉环境污染对体育运动参加者的影响和不同环境下运动的体育卫生要求;3.了解儿童青少年、女子和老年人的解剖生理、心理特点。
2.1 运动环境卫生
2.2 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要求
医务监督
课时目标:1.掌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期的医务监督内容和方法;2.熟悉体格检查的方法和评价,消除运动疲劳的方法;3.了解过度训练的形成原因、诊断方法、处理及预防。
3.1 医务监督概述
3.2 体育教育的医务监督
3.3 运动训练的医务监督
体育运动与合理膳食营养
课时目标:1.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和体育运动的膳食营养要求;2.熟悉体育运动的膳食营养内容。
4.1 营养学基础
4.2 体育运动的膳食营养
4.3 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的膳食营养
4.4 运动员的膳食营养
运动性疾病
课时目标:1.掌握常见运动性病症的现场处理方法;2.熟悉常见运动性病症的预防措施;3. 了解常见运动性病症的原因和临床表现。
5.1 运动应激综合征
5.2 肌肉痉挛
5.3 运动性腹痛
5.4 运动性低血糖
5.5 运动性血尿
5.6 运动性中暑
5.7 运动性脱水
运动性伤害的现场急救
课时目标:1.掌握常见运动性伤害的现场急救方法及急救措施;2.熟悉常见运动性伤害的发生机制、症状及体征;3.了解常见运动性伤害的现场急救目的、原则及工作内容。
6.1 急救概述
6.2 急救包扎法
6.3 出血的急救
6.4关节脱位急救
6.5 骨折的急救
6.6 心肺复苏
6.7 抗休克
6.8 脑震荡
6.9 搬运伤员方法
运动损伤
课时目标:1.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手段;2. 熟悉开放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及处理原则;3. 了解运动损伤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7.1 运动损伤概述与分类
7.2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7.3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7.4 肌肉拉伤
7.5 关节韧带损伤
7.6 腱鞘炎
7.7 关节软骨损伤
7.8 疲劳性骨膜炎
按摩
课时目标:1. 掌握按摩的常用手法并能独立在运动实践中进行运用;2. 熟悉按摩的一般理论与知识;3. 了解穴位按摩的一般方法和原则。
8.1 按摩概述
8.2 按摩手法
8.3 经穴按摩
运动康复
课时目标:1. 掌握运动处方制订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传统养生锻炼的基本原则;2.了解运动康复的概念、原则以及运动康复的方法。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 中共中央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33024.htm
-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 张钧,张蕴琨. 运动营养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 孙成榆,张长江. 创伤急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 王正珍,徐峻华. 运动处方[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 王之虹. 推拿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 姚鸿恩.体育保健学实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常见问题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运动处方的制订需要对受试者进行体格检查后才能进行;运动损伤急救章节绷带和三角巾包扎、心肺复苏等及按摩中的手法操作都需要实践环节才能真正的掌握。所以课后需要反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