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是探讨人、机、环境三要素及其交互关系,并运用科学理论、原理、 数据和方法进行设计,以优化系统工效和人类健康幸福的关系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技术性课程。通过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研究可以为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提供重要的手段、方法及体验性强的产品。本课程主要面向各类设计专业的学生授课,同时可供心理学、工业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参考。
《人机工程学》讲授 以“人”为核心的人机工程系统性理论知识,基本理论框架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人机工程基础,是对人机工程学发展历史和概念进行阐述,并介绍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系统中的人,是从人的物理、认知、感性三个层面介绍人的因素的各个方面。第三部分环境因素,介绍影响人机交互的物理及人文社会因素。 第四部分人机工程系统化,是从系统角度介绍人机协调设计的一些原则。
《人机工程学》课程通过引用大量设计研究案例,强调人体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实际设计中的灵活应用,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在传授经典实验、分析方法同时,引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提升理论和设计的可用性。以理论——案例——设计三个阶段进行授课,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培养综合型设计人才。
第1周上
第一章人机工程学概论 1.1 人机工程的起源和历史(1课时)
1.2 机工程定义及与设计关系(1课时)
第二章人机工程学研究方法 2.1 科学的研究方法(2课时)
2.2 人机工程的研究方法(1课时)
第1周下
第三章人机尺寸与作业空间(一) 3.1 人体测量(2课时)
3.2 人体尺寸基本概念与计算(1课时)
3.3 人体尺寸情况与设计应用(1课时)
训练1
第2周
第三章人机尺寸与作业空间(二) 3.4作业空间设计 3.4.1 作业空间概念及与作业相关的人体尺寸(1课时)
3.4作业空间设计 3.4.2 个人空间及社会心理因素(1课时)
3.5 座椅设计 3.5.1 座椅历史及多样化(1课时)
3.5 座椅设计 3.5.2 座椅设计人机要素(2课时)
训练2
第3周
第四章 人的感知与信息加工 4.1 感觉生理基础及感知觉规律(1课时)
4.2 视觉(2课时)
4.3 听觉及其他感觉(1课时)
4.4 信息加工过程模型(2课时)
第4周
第五章 人体运动基础 5.1 人体运动结构及特征(1课时)
5.2 人的操作动作分析(1课时)
5.3 手工具设计(1课时)
训练3
第5周
第六章 物理环境及人文社会因素 6.1 照明 (1课时)
6.2 噪声、 振动、气候环境(1课时)
6.3 人文(1课时)
训练4
第6周
第7章 人机系统设计 7.1 人机系统概念(1课时)
7.2 显示设计(2课时)
7.3 控制设计(2课时)
7.4 显控协调设计(1课时)
训练5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赵江洪. 人机工程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Tilley A R, Dreyfusss H. The Measure of Man and Woman: Human Factors in Design[J]. American Scholar,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