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国文学》定义及其课程性质
外国文学是涵盖世界各个国家、地区、民族、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是进修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一门核心课程,必修课程,是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大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是社会公众的通识教育课;外国文学具有形象性、理论性、概括性、综合性特质。
二、课程地位及作用
《外国文学》课程和中国文学课程一起,共同构成大学生文学修养的两翼。只有学习外国文学,才能深刻认识中国文学的历史地位和独特贡献。《外国文学》课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学经典作品,认识文学现象,研究文学特征,把握其发展规律;培养公民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培养现代化祖国的建设者。
课程教学面向现代化社会人才需求,面向行业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从学生从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出发,“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助推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知识人、文化人、事业人、成功人;胜任文化、宣传、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宽阔的视野,正确理解和掌握课程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具有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具有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成为综合素质良好的应用性创新型专门人才。
三、课程教学理念
1.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建设符合科学性、先进性,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体现学生主体教育理念。重视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建设“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课程范式,增强高等教育提升大学生和社会公众创新能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2.课程主要特色:通过长期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建立了扎实详备的课程体系。作为专业核心课,注重研究性、前沿性特质,及时把最新教育理念、人才观念、课程观、新的课堂呈现方式应用教学实践中。将最新研究动态融入教学内容,嵌入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自然观,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成才就业,融入社会。
3.课程内容设计秉承学生中心理念,直抵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外国文学》课程以史的线索为经,作家作品为维,构筑教学专题体系。秉承立德树人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教学,评判文学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辨力,实践力,创造力,艺术修养。课程建设将前沿研究成果融入课程内容设计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显现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张力和质感。
4.课程将媒体融合时代信息技术传播媒介与教育理论深度结合,建树专题性-系列性,动态性-融合性,交互性-创新性课程,深化外国文学教学改革。将影像新技术、沉浸式体验,融入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文艺思潮,文学运动,作家作品研究上,不断打破学习者的自我设限,为其插上腾挪多姿、翩然翱翔的想象翅膀。课程设计遵循教育方针,运用移动互联,智能感应,线上线下,交互融合教学方法,借助媒体融合时代影像视觉传播媒介,给予新时代互联网受众、互联网原住民-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开辟教育传播新视域,激发学生主体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生成式的创造性学习。
5.教学方法采用科学规范的讲述与媒体融合时代形象生动,斑斓多彩的课堂教学范式有机结合;课程讲授与学生阅读、体悟,教学实践,课堂讨论,课堂讲演,多媒体应用能力融合;课程评价的采用阶段性、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信度、效度融合。遵循能力本位,行动导向,理实一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统领教学,求取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赢和多赢。
欢迎大家学习外国文学课程,欢迎在校大学生,欢迎社会公众选修外国文学课程,让我们走进这个缤纷多姿,绚丽多彩文学的殿堂吧!
《外国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系统认识世界文学发展的脉络线索;各民族不同时期文学多样性与丰富性;使学生理解外国文学的文学运动、思潮流派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流变原因。重点掌握代表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成就、独特贡献。增强学理意识,培养科学精神,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观,政治观,道德观。
大学生和社会公众具备初中高中知识,即可以学习该门课程。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类别 | 教材名称 | 编者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教材层次 |
推荐教材 | 《外国文学史》 | 《外国文学史》编写组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20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
参考书目 | 《外国文学史》 | 朱维之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14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
《欧洲文学史》 | 杨周翰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