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名作如林,风格众多,精彩纷呈,本课程以点带面,从具体论题入手,力求再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总体风貌。具体而言,本课程有如下特点:
一、立足教材,重构课程体系,融宏观与微观于一体
本课程主要从文学母题、审美追求、艺术技巧几个层面重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作品选因单篇独立而缺少系统观点的缺限,以统一的大题目关合统摄各篇作品,在精讲作品的同时,使课程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与连贯性,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作品。各单元具有相对独立性, 课程结构具有系统性,融宏观与微观于一体。
二、立足源流,精选篇目,融理论与鉴赏于一体
该课程每一章节均从源头讲起,进而梳理流变,在具有概括性的文艺理论统摄下,以某一主题为契入点,精讲文学作品,理论是作品的统领,作品是理论的印证,融理论与鉴赏于一体。
三、角度新颖,视角多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从人、社会、自然、艺术等多维度审视与分析古代文学现象,评价古代作家作品, 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专业素养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在优化教学资源的同时,促进学习者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立足基础,引入前沿,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该门课程既能保证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 又能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知识诉求与能力训练需要, 能帮助提高学习者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综合运用文献学、美学、历史学、语言文字学等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悲秋”“伤春”“士不遇”“乡愁”“相思”等几大主题之内涵与发展过程,掌握“中和之美”“平淡自然”“含蓄蕴藉”艺术追求之内涵,能理解“章法安排”“琢字炼句”“比兴寄托”“动静安排”“虚实相生”“典故运用”等艺术技巧赏鉴古代诗词,具备一定的作品鉴赏能力。
第一讲 文学主题之一:悲秋
一、悲秋的历史文化意蕴
二、悲秋的源头:宋玉《九辩》
三、悲秋与怀才不遇的典范:柳永《八声甘州》
四、悲秋与家国情怀的典范:杜甫《登高》
五、一反悲秋的衰飒:刘禹锡《秋词》
单元测验
第二讲 文学主题之二:伤春
一、伤春的历史文化意蕴
二、士大夫的春天怅惘:晏殊《浣溪沙》
三、闺中女子的自怜自哀: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四、英雄伤春的家国之痛: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
单元测验
第三讲 文学主题之三:士不遇
一、士不遇的历史文化成因
二、士不遇的悲怆叹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士不遇的壮怀难抑:李白《行路难》
四、士不遇的英雄悲叹之一: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五、士不遇的英雄悲叹之二:辛弃疾豪放词精讲
单元测验
第四讲 文学主题之四:乡愁
一、 乡愁的历史文化内涵(上)
二、 乡愁的历史文化内涵(下)
三、乡愁的无望哭泣:汉乐府《悲歌》
四、乡愁的书信传递:张籍《秋思》
五、乡愁的家国情怀:范仲淹《渔家傲》
单元测验
第五讲 文学主题之五:离别相思
一、相思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游子之恋想: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三、思妇之离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四、丈夫之悼念: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单元测验
第六讲 审美追求之一:中和之美
一、中和之美总论
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睢》
三、怨而不怒:班婕妤《怨歌行》
四、文质彬彬:高适《燕歌行》
单元测验
第七讲 审美追求之二:平淡自然
一、 平淡自然的鼻祖:陶渊明与《归园田居》(一)
二、 平淡自然的鼻祖:陶渊明与《归园田居》(二)
三、 淡到看不见诗:孟浩然与《过故人庄》
四、人工锻造与自然之美
单元测验
第八讲 审美追求之三:含蓄蕴籍
一、含蕴蕴籍与言意之辩
二、含蓄蕴籍与禅宗:王维《辛夷坞》
三、含蓄蕴藉与韵的追求: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四、含蓄蕴藉与意象选择: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
单元测验
第九讲 艺术技巧之一:章法安排
一、起承转合:王昌龄《出塞》
二、送行诗的章法安排:大历诗人创作
三、章法安排与思想意蕴:李白《蜀道难》
四、章法奇特与情怀抒写:李商隐《泪》
单元测验
第十讲 艺术技巧之二:琢字炼句
一、琢字炼句与意境生成
二、杜甫的琢字炼句艺术追求
三、黄庭坚的琢字炼句艺术追求
四、黄庭坚的琢字炼句艺术范例赏析:以《寄黄几复》为例
单元测验
第十一讲 艺术技巧之三:比兴寄托
一、兰若芳华与士子心怀:陈子昂《感遇诗》
二、佳人境遇与士子不遇:秦韬玉《贫女》
三、佳人境遇与家国之忧: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
四、孤雁处境与士子情操: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一)乌台诗案
(二)黄州生活
(三)思想含蕴
(四)艺术成就
(五)词史地位
单元测验
第十二讲 艺术技艺之四:越出常理
一、 夸张手法:李白《望庐山瀑布》(上)
二、 夸张手法:李白《望庐山瀑布》(下)
三、比喻手法: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模塘路》(上)
四、比喻手法: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模塘路》(下)
五、拟人手法:杜甫《春夜喜雨》
六、凭空设想:杜甫《月夜》
单元测验
第十三讲 艺术技巧之五:虚实相生
一、虚实两者的艺术辩证关系
二、虚实与言外之意:李白《玉阶怨》
三、虚实与情景交融: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单元测验
第十四讲:艺术技艺之六:典故运用
一、典故的运用(上)
二、典故的运用(中)
三、典故的运用(下)
四、诗家总爱昆仑好,独恨无人郑笺:李商隐《锦瑟》
五、掉书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单元测验
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作品与古代文献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感知能力。